延慶白河堡:水庫移民村的八年巨變

2020年07月13日07:39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延慶白河堡:水庫移民村的八年巨變

改造后的白河堡村建起成排樓房,有如城市裡的住宅小區,圖為村裡的孩子們在“小區”裡玩耍。本報記者 鄧偉攝

本報記者 趙瑩瑩

農時種果樹,閑時當大廚,住的是歐式小高層,出村口就有大公交,今年剛滿60歲的朱金貴覺得,這日子和8年前相比可是天壤之別。

朱金貴是土生土長的延慶白河堡村人。他記憶裡,小時候,一條白河從村口流過,村民們祖祖輩輩依水而生,種水稻、養河魚,白河堡村因而有“魚米之鄉”的美譽。1982年,為支持水庫建設,白河堡村整體搬遷到延慶區舊縣鎮八峪路旁,也就是現村址的所在地。村口的《白河堡村記》中就記載著:“是年六月,籌建新村,八排平房,原拆原蓋,仍使舊料,房屋簡陋。”

離開了肥沃的土地,白河堡村人像“離了水的魚”,經濟發展日益困頓。到2012年,全村126戶的人均年收入僅有6800元。旁村人總說,“靈人都搬三角地”,其實是嘲笑白河堡村人不靈光。

改變,從2013年悄然開始。白河堡村黨支部書記趙慶中是這場變化的推動者和見証者。

2012年底,辭去年收入10萬元的工作后,趙慶中回到白河堡村,經過選舉當上了新一任黨支部書記。能為村裡做點什麼?改善住房條件被擺上案頭。“村庄實在是太破舊了。”趙慶中指著老照片回憶,用舊料倉促蓋起的老房經過30年均已成為危房,地基下沉,主體位移。冬天一刮風,屋裡貼著的年畫就嘩嘩響﹔夏天一下雨,接水的大盆小盆就擺滿地。

“是黨的好政策送來了春風!”2013年1月,根據中央文件精神,延慶啟動水庫移民避險解困試點項目遴選申報工作,歷時14個月的調研、評審后,2014年3月,白河堡村改造獲得立項批復,成為北京市唯一一個國家級水庫移民避險解困試點村。按照規劃,60畝宅基地一分為二,村南的30畝土地用於農宅建設,村北的28畝土地用於集體經營開發,並預留兩畝土地作為農宅后期發展空間。農宅建設上,也一改傳統理念,讓改造后的白河堡成為了集歐式建筑風格、新能源利用、海綿城市三大理念為一體的新型農村移民社區。

2015年10月,白河堡村住房改造試點項目竣工,126戶村民領到了新房鑰匙。“上樓后,取暖不再燒煤,做飯不再燒柴火,24小時太陽能熱水隨時用,真是一步登天。” 村民李愛雲說。夏季傍晚,村民都愛在廣場上納涼,9棟住宅樓錯落環繞在側,花椒樹、海棠樹、榆葉梅等本地樹種隨處可見。村口外,還有遍野的山桃花與成片的生態林,綠草接天,青山連綿,像極了電影中的場景。

居住環境改善了,經濟發展仍是難題。2016年,白河堡村被定為低收入村,建檔立卡低收入戶42戶。如何讓村庄“摘帽”?2018年,通過“一企一村”結對幫扶,北京建工三建公司與白河堡村“聯姻”,1月3日,聞忠以駐村第一書記的身份走進白河堡村。

“第一次走到村口,我都不敢相信這是個低收入村,環境可太棒了。”聞忠笑說,他當場給家人和同事發了照片,沒人不夸村庄美。“這裡山美水美,產業發展還得從綠色經濟上找出路。”

經過兩年探索,白河堡村定下了三大產業:果園種植、林下經濟、民宿。村西頭的60畝土地上,種上了約7000棵品相好、果味甘甜的密林蘋果,由村民負責蘋果林的種植和銷售工作,所得收入也有部分直接用於救助低收入戶。林下種植著藥材射干,民宿走的是精品路線,村民將自己的閑置房屋交給村集體后,由村集體統一裝修再對外經營。

“2019年北京世園會開幕的時候,我們試點先開了3間,反響很不錯,一年就給村集體掙來3萬元。”聞忠說。根據統計,2019年白河堡村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23141.99元,為2016年的248%,全部超過人均低收入標准的11600元,已實現整村脫低。

2020年,白河堡村的目標是鞏固成果,防止低收入戶返貧。聞忠盤算著,蘋果園今年能初次挂果,至少帶來10萬元的收入。村裡還要再開10間民宿,辦一個民宿餐廳,已聘請朱金貴為大廚,為此出錢讓他去新東方學了廚藝。

“如今是萬事俱備,隻要一門心思把產業搞好,這日子可就節節高咯。”趙慶中信心滿滿。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