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蚨祥、內聯升、馬聚源……在大柵欄商業街上遛一圈,兩側都是百年老字號。從2019年開始,這條西城區最有代表性的商業街悄然開始了改造,如今“變身”為一條高品質的步行街,並被評為2019年首都文明街巷。
走在大柵欄商業街上,一處處改造后的細節令人印象深刻:曾經陳舊的路面地磚不見了,新鋪裝的石板路面平整且堅實,每一塊方磚的厚度由此前的10厘米增至25厘米。與此同時,街面上還多出了一條275米的排水系統,箅子下藏著全新的雨污分離管線。沿街建筑的外立面也進行了修繕保護和油漆彩畫,顯得古色古香。此外,為配合大柵欄步行街整體升級,地下電纜等市政管線也進行了重新梳理。
大柵欄商業街東起前門大街,西至煤市街,全長275米,寬約9米,最窄處6米,最寬處達13米。北京青年報記者看到,在步瀛齋、瑞蚨祥等老字號門首,台階進行了重新設置。原來,這樣做是為了保証商業街最窄處能夠達到6米標准。如果俯身望去,可以發現曾經裡出外進的台階不見了,兩側所有台階都在一條基准線上,整個街面不經意間完成了“美顏”。
家住大柵欄商業街附近的陳大媽每天都習慣在街上走走逛逛,對於大柵欄商業街的變化,陳大媽最有體會。“以前街上有不少違建,路面也不平整,現在從街西頭一眼可以看到東頭的前門大街,視野特別敞亮。”正說著,幾名外地游客在駐足拍照,陳大媽主動上前搭話:“我幫你們拍張合影吧,看看大柵欄多漂亮。”
北青報記者還發現,大柵欄雖然是一條著名的商業街,但處處展現出濃郁的文化特色。街東頭的老字號六必居去年開設了博物館,賬冊、照片、工牌、印章、房契、算盤、油燈、酒壺、牌匾及生產制作器具,近百件藏品以及復原的老店和生產場景,向人們講述著老醬園自明代以來的風雨滄桑。
像六必居這樣手中握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老字號,在大柵欄還有很多。同仁堂、張一元、內聯升、瑞蚨祥……大柵欄地區有26家中華老字號企業、3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國家級項目就達15項。不僅是六必居,內聯升等老字號也都開設了主題博物館,一項項曾秘不示人的絕活陸續走到台前。不過,目前處於疫情期間,這些老字號博物館暫時關門謝客。店家表示,等到疫情穩定之后,他們歡迎市民和游客體驗參觀。
大柵欄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街道正在努力使傳統商業氛圍裡增加文化附加值,老字號博物館的建設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如今,一個老字號的民俗博物館群落正在慢慢形成,人們逛大柵欄,不僅買到了東西,還能體驗正在消失的傳統生活方式。
在大柵欄商業街提升的同時,緊鄰的煤市街也悄然完成了變電箱“進院”等工程。據介紹,本次共清理變電箱21個,除一處挪至街道拐角外,其余全部實現“進院”,例如,在煤市街24號、48號、128號院內,就有從路邊挪到院內的變電箱。目前,煤市街1000余米長范圍內實現路面拓寬,平均寬度達5米,可供行人雙向行走,並設有盲道。“變電箱進屋改變了以前行人隻能從兩箱夾縫中行走的局面,為整個大柵欄商業街乃至北京坊區域的整體提升提供了條件。”大柵欄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北青報記者還從西城區獲悉,今年大柵欄商業街將在街面重鋪和外立面修整的基礎上,進一步著重打造硬件升級。今年年底前,大柵欄商業街全部標識和導覽牌將完成重做。明年大柵欄商業街將著力打造文化軟件,促進業態升級。
文並攝/本報記者 李天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