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上午,小红门地区馨园居民活动中心揭牌启用仪式举行,曾经脏乱差的闲置地下空间经过改造后变身地区居民的“公共客厅”。
一室多用 居民有了活动新空间
恋日绿岛社区燕归宁馨园小区1号楼北侧,静静地伫立着一座长方形的白色小房子,外墙上用黄色艺术字体介绍了小房子的身份信息,这就是小红门地区馨园居民活动中心的地上入口。进门正对着一个小会议室,左侧是一段铺着黄色防滑胶皮的台阶,沿着台阶下行,转可窥见活动中心艺术长廊,再往前走边可在一个小拐角后看到活动中心全貌。
活动中心是由地区人防设施中的地下闲置空间改造成的社区公共空间,经过改造的空间内干净敞亮,艺术长廊、馨园书屋、街坊茶吧、居民议事厅、瑜伽室、乒乓球室等多个空间,渐次分布,互相间隔,既彼此独立,又相辅相成连为整体。
这里是居民的活动场所,在馨园书屋内,居民可以安静地阅览群书;在街坊茶吧,邻居们可互相约好来此饮茶下棋;瑜伽室、乒乓球室,为热爱运动的居民提供稳定、安全的室内场所,免受室外风雨袭扰;居民议事厅则可作为社区、小区物管会、物业等与居民沟通的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艺术长廊也“身兼数职”。平日里,长廊一侧以居民笑脸为主,展示社区居民安居乐业、积极向上的活动风采,另一侧重点展示在党建引领下,社区开展的各项工作。
但每到居民需要时,艺术长廊便摇身变为“艺术展馆”。在活动中心开放前一天,恋日绿岛社区书画社便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书画展。
关注细节 空间安全又实惠
考虑到来活动中心的居民中老人和小孩较多,社区在改造空间时,从细节着手,力求打造安全实惠空间。
此外,因为下棋时间较长,棋桌周围的座椅是柔软的沙发;议事厅里除了座椅还摆放了桌子,据工作人员介绍,以后物管会商量事情可以来这里;室内小台阶下,都铺了一块地毯,防止来人磕碰受伤;书架上,除了社区工作人员细心挑选的书籍外,还摆放了社区手工爱好者制作的玩偶、摆件等。
多方聚力 闲置空间充分利用
据了解,小红门地区馨园居民活动中心,以前是地区人防设施中的地下空间,已闲置多年。在被改造前,这里被物业和居民用作储物室,旧自行车、废弃的大件家具等东一堆西一堆地乱放在这里。
改造前
改造后
“脏、乱、差说的就是这里,不仅环境不好,还有安全隐患。”社区工作人员提起以前的状况,就无奈地摇头。这处15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成了社区的心病。为了减少空间内堆物,社区多次开展废旧物品换绿植的活动,动员居民主动清理自家废弃物。
2020年,居民再次要求清理地下空间的环境,并向社区反映平时活动场所不够用。“当时,我们社区党总支、居委会所有人坐在一块商量后,觉得这块地方可以利用起来,同时满足居民的两个需求。”工作人员介绍,当时还有一个难题在地区党工委、办事处的帮助下顺利被解决。
原来,因为此处地下空间为人防设施,不得擅自改为它用。地区武装部部长刘润平得知社区想法后,在地区党工委、办事处支持下,第一时间向区人防三所汇报,积极协调,得到同意批复后,协助社区开始对此处地下空间进行改造。
改造过程中,地区党群工作办公室、社区建设办公室、平安建设办公室等,各自从所管辖工作范围发力,助推闲置地下空间顺利“变身”。因为各种原因,“变身”还在持续中,目前投入使用的空间面积为400平方米左右。
居民自治 空间规划居民拍板
虽然空间改造需要专业人士来设计,但改造后的空间如何满足居民需求?这个问题在恋日绿岛社区很快就被解决了。“我们在请设计师设计之前,利用每月都会开展的居民议事会征集了居民代表的意见。”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恋日绿岛社区一直以来坚持每月召开居民会议,坚持“居民事居民议”的居民自治工作模式,这次空间改造也不例外。
“我想有一个能安静看书的地方。”“我想有一个能在室内运动的地方。”“我想有一个能让几个老街坊安安稳稳下期,不用担心淋雨的地方。”……居民议事会上,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需求,设计师逐一记下,并将这些需求尽力融合进了设计方案中。
设计方案诞生后,社区再次召开居民议事会,经过居民举手表决后,地下空间才启动改造。改造后的地下空间得到居民的频频点赞。
“这里就是我想要的活动模样,环境好,离家近,安静,设施完善,太好了,为社区点赞。”住在燕归宁馨园小区5号楼的刘女士笑着告诉记者,“以前我喜欢打乒乓球,但小区没有活动场地,每次都得去鸿博公园活动,现在好了,我下楼走几步就能来这个活动空间打球,多方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