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南、北大街环境整治提升主体工程完工

“修旧如旧”留存古都特色 “京韵大市”展现城市风貌

2021年01月19日08:46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1月19日电 (池梦蕊)在推进东四南、北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东城区研究确定了系统推进东四南、北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方案,通过拆违整治、建筑风貌提升、公共空间提升、示范院落提升、交通综合治理五大举措,全面改善街区环境品质,着力打造传统生活体验区和商业文创区,塑造“京韵、大市”的城市风貌,“修旧如旧”保留古都特色。

日前,东四南、北大街环境整治提升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

修旧如旧

86万块“老砖”修缮出古都风韵

恢复性修建,是北京老城保护,也是这片历史街区的重要更新理念。在推进东四南、北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东城区着力在此打造传统生活体验区和商业文创区,塑造“京韵、大市”的城市风貌。在设计上,延续“北古南新、多元并存”的风貌肌理,秉承“保护性修建、恢复性修缮”的理念,以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老照片为参照,以“修旧如旧”的“绣花”功夫,赋予老街历史文化内涵,让老街重现古都历史风韵。

东四南、北大街改造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严格落实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要求,与古建专家、文物部门形成联动,科学实施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工作,指导建筑风貌提升工程,对设计方案、施工工艺、工程选材和整治效果予以指导。

在除掉东四北大街397号门楼最外层1厘米厚的水泥墙后,一座古法修建的红砖门楼便跃入眼帘,历经70年风霜,红砖虽然大多保留完好,但仍有近200多块破损残缺。于是,专家们逐一剔补缺损的老砖,采用古法砌筑,最大程度恢复原汁原味的老门楼味道。

坐落在东四北大街492号的“精时钟表店”,是一处比较有代表性的老建筑,传统的勾连搭建筑样式,是典型的“前店后厂”“前店后居”。据介绍,钟表店建筑的侧墙面,采用的是“五进五出”砌法,整体建筑美观讲究。但改造前,其北面老砖墙外面被涂了一层水泥砂浆。为此,特意找了老师傅对水泥砂浆进行细致的手工清洗打磨,打磨之后,发现这面老墙居然还是传统的“丝缝”做法。

“精时钟表店”门窗的调整是从老电影里找到的痕迹。据了解,在最初调研的时候,设计师广泛收集了沿线历史、建筑等各类资料,其中还包括一些老电影等影像资料,其中有一部上世纪50年代的老电影《风筝》,是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的彩色儿童故事片。电影中一段街景,正是反映了当年东四南北大街的风貌。这对建筑外立面和门窗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根据影片的老街景,恢复了钟表店颇具时代风格的门扇和窗户,配合经营业态,营造了一种复古怀旧的建筑形态,也得到了钟表店老板的理解和支持。

在东四南北大街修缮中,共使用了86万块“老砖”、18.2万块旧瓦,旧材回收利用率达43%,翻建各类宅门39座,保护性修缮16处历史建筑及文保单位,让整个街区恢复古都风貌。

优化公共空间

“文化八景”串联全线

紧紧围绕“街区更新”理念和老城整体保护要求,东城区以东四南、北大街两侧建筑之间形成的U型空间为重点,并向红线两侧外扩30米至50米进行延伸,继续在崇雍大街城市设计指导下开展规划设计工作。

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牛鼻子”,东城区以建设东四南、北大街高品质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为目标,拆除190处共9950平方米违建,同时拆除800余块违规广告牌匾,封堵整修“开墙打洞”59处共258平方米。

东城区克服老城街区人口密集、地下管网复杂、场地狭窄、设备设施选址以及冬季施工困难等复杂因素,通过拆除、整合、入院、隐形、挪移等方法实施“多杆合一”“箱体三化”,将东四南、北大街两侧可视的各类杆体从660根消减至268根,箱体从707台消隐至24台,消减率分别为60%和97%。

如今,走在东四南北大街会发现,除了各类杆体和箱体的消隐,又积极推动“机动车优先”向“行人优先转变”。

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人车流规律,对公交站点布局及部分十字路口渠化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促进交通秩序及拥堵情况的改善,推动实现骨干道路功能转型为绿色交通主导。

北新桥路口、东四十二条、魏家胡同、钱粮胡同4处老式公交站台被改建变为“港湾式”公交站,为慢行、公交腾挪空间,努力实现“还路于行”;东四十二条至十三条路段,除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和数量之外,完善全线交通标志,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快速通行带和院前过渡带,让出行体验更为流畅,实现“健步悦骑”。

改造中不忘各种人性化细节,借助道路大修拓宽人行步道和街角空间,补充无障碍坡道或可拆卸无障碍设施,增设非机动车短坡道,设置隐形井盖,将沿街商户占道台阶退入室内。为居住有残疾人、老年人的院落增加扶手,满足商户、居民日常生活、经营、出行需求。

同时,东城区邀请书法家协会会员题写匾额、楹联,增加夜景照明系统,实现“白天是景观、晚上是亮点”的效果。通过拆违腾退空间利用、绿化提升、提取历史文化元素等方式,东城区重点塑造了“北新典故”“九曲寻幽”“府邸旧事”“合院朝夕”“商铺集锦”“大市天际”“灯市骈集”“十步芳草”等“文化八景”,打造多处可进入式“口袋公园”和18处“小微空间”,并向沿街两侧胡同延伸,在突出人文关怀的同时提升环境品质,丰富居民交往方式,为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画龙点睛”。

和而不同

传统、民国、新中式、现代四种建筑风格“一街共存”

造落实沿街建筑“一家一设计,一户一方案”,结合不同时代及功能,梳理保留了传统、民国、新中式、现代四种建筑风格。

为了展示细节,避免同质化,此次改造提升中,设计师为居民和商户提供了12种挂檐板纹样、20余种女儿墙样式、20余种背板牌匾设计和48种门窗修缮方案,使用干摆、丝缝、淌白等各种砖墙勾缝工艺,以及“黑红净”“铁红”等多种院门配色及门板楹联。

完成改造的东四北大街432号永安堂药店,选用刻字纹样,利用油饰和鎏金勾边工艺,将“实与名副 财以道生”的古训刻在挂檐板上,不仅把老字号诚实守信的经商传统融入到建筑风貌中,还保留了传统拍子式铺面房样式。

东城区还鼓励“统规自建”,东四北大街44号吴裕泰茶庄改造后的店铺外观由精致的铜板构件及实木柱廊组成,青砖灰瓦的主体建筑与大街整体风貌保持一致,门头上方传统手工砖雕和通透的现代化玻璃幕墙交相呼应,将传统与时尚相融合。

通过以上措施,东四南、北大街从北至南,整体风貌慢慢从传统向现代有序过渡,传统与现代建筑比例保持在59:41,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景象。

为了重现历史上的“大市”风貌,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委托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在北京市规划院与北京工业大学责任规划师联合团队的指导下,公开招募设计师,发起“东四南大街橱窗提升项目”,为东四南大街上的商户设计、更换橱窗。

“设计师从橱窗空间与布局、色彩设计、道具材料、灯光设计等方向对橱窗进行系统性的提升与设计,让橱窗不仅成为店铺展示的窗口,更成为传承文化、美化街道和提升街道活力的载体。”朝阳门责任规划师刘静怡介绍,首批共有8家店铺报名参与,分别匹配了8家设计单位,经过设计讨论,橱窗更新工作于1月5日正式启动。

其中,红都华表商场是传统国企,专做中老年人服装,已经在东四南大街经营了近三十年。该商场有4个大型橱窗,商家希望将橱窗设计成民族传统风格,以吉祥色调为主。“新设计的橱窗里将悬挂或粘贴着很多具有年代感的文字和符号,我们从国货、新国货角度出发,用具有年代和生活记忆的文字和符号,通过立体剪裁和悬挂的混搭方式重新设计红都的橱窗。”设计师周南说。

如今,这条全长2.74公里的大街沿线商业比例达69%,分布着十多家知名老字号,保留了京城为数不多的老业态,同时承担着周边居民的民生保障功能。

在东四南、北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推动下,原三友商场升级改造为东四·1517文创园,成为又一重要的文化产业集合地。作为东四南北大街唯一的综合性商场,三友商场在东四南大街上迁址开张。

被保留下来的不仅有老业态,还有东四南北大街上的老字号和老店铺,内联升、瑞蚨祥、吴裕泰等10处老字号商铺崭新亮相,还改造提升了优惠万家等11处便民服务网点。

(责编:池梦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