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新国展社区:外籍居民受邀当上物业经理

2020年12月09日16:20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外籍居民受邀当上物业经理

上周二,记者来到顺义区空港街道新国展社区时,市政工人正在裕京花园小区外的馨园二街安装灯杆,20盏路灯通电试亮,出门夜跑的居民再也不摸黑了。这是裕京花园小区物业“洋经理”履新后办的一件实事。

“裕京花园小区1750位常住居民中1026人是外籍居民,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是个非常典型的国际社区。”新国展社区党支部书记赵华介绍,多年来,物业公司提供服务,居民诉求基本不出社区。小区内的日常维修养护等问题,物业基本可以解决,但涉及到社区公共事务,就需要街道和社区来共同协商。碍于语言、文化、习俗的差异,如何进一步了解居民的需求、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找到归属感,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难题。

为此,裕京花园物业专门设立了一个副总经理的岗位,聘请外籍居民来担任,负责收集居民诉求和策划文化交流活动。“经过多方考察,一位中文名叫茉莉花的外籍居民成为首任副总。”物业经理王晓磊介绍,茉莉花在中国已经生活了40年,还取得了中国艺术史的硕士学位,是位名副其实的中国通。热心肠的她总为初来乍到的邻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这里的生活方式,居民们都非常喜欢她。

茉莉花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请居民参加咖啡清谈会。大家围坐在一起,说看法、提建议,茉莉花反馈给物业公司、居委会、街道等部门后一一解决。小区外的道路没有路灯的事就是上一次会上大家提出的诉求,没过几天就得到了解决。

咖啡清谈会每周二上午召开,参与的居民越来越多。记者采访时恰逢周二,也当了一回旁听者。

“小花园那边的摄像头有盲区,上回丢了个包一直没找着。”“街角公园的儿童游乐设施少,孩子不够玩。”“每家门前的‘其他垃圾’桶不够用,建议再加一个。”十几位来自瑞典、英国、巴拿马等国家的外籍居民轮番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中文,有的讲英语,交流得很顺畅。

茉莉花不仅英文地道,中文更是流利,边听边问,笔记本上很快密密麻麻写满了。“补上监控盲区、公园的游乐设施需要向社区求助,垃圾桶可以马上添上,还有大家念叨了好几回的剪纸活动要跟街道申请再安排几场。”记者跟随茉莉花回到办公室,整理好需要协助的项目清单后,来到了社区居委会所在地寻求赵华的帮助。

“茉莉花就是外籍居民的‘12345’。”在赵华的眼中,这位“洋经理”的出现,拉近了社区与外籍居民的距离,社区活动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洋面孔,一些工作的推行也更加顺畅。今年3月,新国展被划定为疫情高发国家入境北京的旅客转运集散地,需要周边居民严格执行防疫措施,新国展社区有上百名外籍居民主动报名志愿者,二话不说上岗值勤,还有不少居民想方设法从境外购买防疫物资送到防疫一线。在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时,大家的热情也空前高涨,经过数轮探讨,共同决定改变之前集中投放的方式,而是在每家每户门口放置“厨余”和“其他”两个垃圾桶,保洁员定时去家门口收。家庭中一旦产生可回收物或有害垃圾,只需给物业打电话,随有随收,厨余垃圾分出率每天都在增长。

临近年底,茉莉花在策划一场派对,邀请小区里的中外居民一起热闹热闹。在这位“洋经理”的努力下,外籍居民从“接受”转向“参与”,从“你们”变成“我们”。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正在文化的交融中成长。

记者手记

社区治理让居民唱主角

随着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不断推进,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国际化社区。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居民共同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来,既能更好地服务居民,也能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在顺义,外籍居民聚居的社区正在尝试形式多样的沟通方式,在邀请外籍人士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同时,鼓励他们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增强其认同感和归属感。良好的议事机制能拉近居民的距离,更准确地了解居民的需求,从而有效推动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促进文化交融,让外籍居民也成为城市协同共治的重要力量。

(责编:池梦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