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

全国政协委员王黎光:提升学校教材中传统经典艺术作品比重 助力文化传承与发展

2022年03月09日10:59 |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小字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主席王黎光。(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 (尹星云)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正在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主席王黎光提出建议,让更多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等传统经典艺术作品进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从小培养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注重艺术的普惠性、人民性 赓续民族文化血脉

美育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而作为其中的关键主体,艺术教育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与家长的关注。“一提到美育、一提到音乐,很多人就会不由自主地往专业性上靠,其实它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千万年来的生活实践,恰恰是人最本能的一部分情绪与情感的表达方式,有其专业性,但更具有广泛的普惠性、人民性。”王黎光认为,应注重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传统民歌、戏曲中精华的部分,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普及性传播,而青少年就是重要的群体,“艺术院校的培养能力毕竟有限,远远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基于大中小学校的普惠性艺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艺术的普及教育有何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吹拉弹唱那么简单,它是净化心灵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有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功能在其中。”王黎光认为,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一定要从人的基础教育做起,“胎儿靠脐带与母亲产生紧密血缘联系,我们通过什么与祖国与家乡产生深厚的情感联系呢?是文化,而传统艺术又是文化最通俗的外化形式,可以起到‘脐带’的作用。有了‘情感与热爱’这条根,就会更有归属感,产生文化自信,也就自然而然有了传承与前行的方向。”

润物无声循序渐进 提升教材中传统经典艺术作品比重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和管理者,王黎光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着中小学美育和音乐教材的编订工作。他在政协履职调研中发现,一些教材在研究、编写上不够精雕细琢,布局传统文化、把握学生实际学习、课程需求、教育教学规律不够。

艺术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而经典艺术作品则是艺术的重要载体。王黎光认为,中华56个民族的民歌非常丰富,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外化体现,如果教材中不去提高比重、充分展示,是非常遗憾的,“我们不仅要有贝多芬,更要有王洛宾;不仅要有帕瓦罗蒂,更要有郭兰英;不仅要有肖邦,也一定要有刘天华……要在教材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中,对比、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这样一来,文化自信和文化发展的建设就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性。”他表示,一本优秀的教材在突出育人导向、凝结智慧的同时,还要做到启智增慧,这十分考验教材编研人员的理论功底和专业能力。教材编研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应鼓励长期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参与到教材建设中来,还可依托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充分发挥一流课程的优势,带动一流教材的编写。

他认为,作为教材来说,因为课时的限制,面面俱到显然不太现实,可由点及面铺陈开来,“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他建议,在小学阶段,可由启蒙教育入手,通过介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各族民歌,引导学生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从小打好中国底色;在中学阶段,可以较为系统地介绍民族民间音乐,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风格特点、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在大学阶段,除了民族民间音乐,还可加入戏曲、戏剧等经典作品内容,加强文化考察与专题研讨等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在厚植家国情怀、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同时,进行文化创新、理论创新与传承。

“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有义务、更有责任通过一切途径推进传统艺术教育工作。”王黎光也希望能有更多艺术教育工作者和他一起来推动此项工作,为青少年甚至全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责编:尹星云、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