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同里走出社区艺术家

2020年11月15日09:16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四年前,史家胡同文创社还是一个废旧的水站。在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的大力支持下,变身成为史家胡同文创社。这小小的40平米,成为了放飞梦想的平台。在这里,不仅开发胡同文创,还深入居民生活。2017年发起了“朝阳门社区艺术家计划”,在街道、社区的支持下,联合广大居民群众一起开发设计,打造具有北京胡同生活气息与历史文化元素的北京胡同文创。

在这里,年近八十的老人们老当益壮,德艺双馨;中年人奋发向上,热爱生活;青年人阳光灿烂,朝气蓬勃。在这里你会从新认识北京,找到老胡同里的静生活,看到北京文化的根。

阳光老人 文化讲师

朝内头条社区 孟宪起

家住朝内头条社区的孟宪起,退休前是海关总署派驻俄罗斯的一位厅局级外交官,回国后在朝阳门街道朝内头条社区发挥文化影响力,在社区的大力支持下,他组织了有十二人参加的《文化之旅》社团,挖掘整理了社区九个历史文化遗存:孚王府、朝内大街、共产主义大楼等,文创社助其辑印出书,在居民和青少年中进行宣讲和发送,使其更深刻地了解家乡胡同文化的博大與精深。

北京老礼儿文化传习人 文艺大男孩

礼士社区 马鼐

马鼐是朝阳门街道礼士胡同的老居民,马老师讲述,他退休后,又重拾起了“文艺男青年”的梦,他不仅被礼士社区聘为礼士传习人,在礼士社区“老礼儿文化节”上表演“北京老礼儿脱口秀”,给社区居民和儿童讲述北京老礼儿文化,为孩子们普及北京礼仪常识与爱国意识。同时他竟然在朝内头条社区的“潮起剧社”里学习了话剧,登上了人艺的舞台。作为退休后学习戏剧表演家的他,扮演的角色生动形象。他说,所有的角色扮演素材都来自民间,来自于胡同,所以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更为形象生动,为继承和发扬胡同文化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手绘童年 史家胡同人气网红奶奶

史家社区 朱红

朱红奶奶是史家胡同的“网红艺术家”,她70岁后开始学习画画,她手绘自己的人生,用作品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赞美。同时她还是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她的作品展示了和谐美好的家风与传统,展示了北京的礼节与文化。活到老,学到老。朱红老师身上充分显示了老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她的画,充满这浓厚的胡同文化色彩,特别是富有自身经历故事的色彩:她自小的经历,到成长经历,再到为人父母,为人祖母的经历,生动地再现了胡同里家庭的变化,房屋的变化,人文景观的变化,构建了一条脉络清晰的史家胡同发展变化的文化线。文创社发起了社区艺术家计划,在史家社区的推荐下,文创社结识了朱奶奶,将她的作品设计成为了明信片、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同时她的作品还登上了中国服贸会的东城区文化服务板块的展示平台,用文创讲述老胡同里的小康生活。

瓦片绘画 史家胡同超人气网红艺术家

史家社区 张迎星

张迎星不仅是文创社网红的社区艺术家,更是一位专业的建筑师,他生活在史家胡同30年,每天上下班看到很多胡同里的日常,但在他的笔下,就多了几分艺术感和生活气息。张老师不仅绘画胡同里的美景,在东城区百街千巷“天线入地”工程师,用一百幅作品记录了天线入地全过程,文创社将这些巨作制成了精美画册,记录东城的发展与变迁,记录北京老胡同里的新生活。同时,此次中国服贸会,文创社邀请张老师现场瓦片绘画,史家胡同里的一块砖,一片瓦,一个门墩,一个门框,还有胡同里电力设施等物件,经张迎星老师的画笔一描,栩栩如生地留了下来。史家胡同的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是怎么样的,在张老师的作品里,都能找到原貌。他的瓦片画,经典再现北京四合院的经典建筑原貌;他的胡同基建画,真实生动地让读者感受到史家胡同的日新月异,富有生活气息。

德艺双馨 用国画寻根老北京乡愁

朝西社区 苗青

作为国画老师的苗青,她画过祖国的壮丽河山,画过古香古色好的宫廷建筑,但对胡同生活情有独钟。在胡同里,有她的生活气息,有她的原生态家庭色彩,她都仔细地真实地描绘出来,把个人的情感与家庭情感、国家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让作品饱含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她经常让学生去观察生活,细心品味胡同里的一砖一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创作艺术不能羡慕他国的高楼大厦,一定要高度认可中国文化,去中国的传统建筑里去发现美。她还鼓励孩子在假期骑自行车游遍北京的大小胡同,感受不同胡同的建筑风貌与人文气息。苗青老师最后分享到,多年前,她感觉自己一直在寻找什么,后来他搬到朝阳门街道的胡同里的小区后,看到了四合院的美,她感到找到了什么,有一天偶然走进史家胡同博物馆和文创社,原汁原味的胡同气息与熟悉的乡愁记忆让她发现,她找到了自己的根。

用影像为北京留下记忆与乡愁

演乐社区 陈伟

陈伟是一个摄影师,是一名社科院的农业专家,但他更是一个认真生活的艺术家。他分享到,其实艺术、摄影这个话题,并不是多么耀眼的一件事,都是日常生活。认真生活,发现生活里的美。他拍摄了北京的大小胡同、四合院门、砖雕、门墩、胡同里的猫和日常的胡同居民与少见的磨剪子磨菜刀。他不仅喜欢拍摄胡同里的建筑风貌,为老城更新与保护,用影像留下一些线索和资料。同时他更愿意拍日常的烟火气,胡同里的老人、大爷、做饭的烟火气息。同时陈伟老师拍摄了东四大街”东城区崇雍大街提升“的施工日常,他用影像为北京留下最接地气的记忆。

无师自通全能画家 刷墙 理发 按摩康复 样样精通

大方家社区 马振禄

居住大方家社区南水关胡同的马振禄老师,是一位来自民间的艺术家,自学成才的绘画才艺简直出类拔萃,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五牛神功》图格局气势庞大,画工笔法精致细腻,艺术效果不逊于成名的画家。更令大家惊讶的是,马老师画画所用的颜料,都是捡来的废弃颜料调和而成的,他是一个会生活,爱奉献的老人。他画画愉悦自己,服务百姓。在绘画之余,他还热衷于民间推拿手法的应用,经常走街窜巷为有需求的老病患者服务,帮助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缓解或解除疾患。他分享到,要多学习,画画、理发、刷墙、修补房子等都需要学习,这样才能尽最大价值去帮助别人,也在这过程中得到快乐。

北京胡同文史专家 史家胡同达人 小张老师

史家社区 张屹然

张屹然,小张老师生在史家胡同,长大史家胡同。对史家胡同的感情深厚,对胡同的一砖一瓦都很有感情。他致力于史家胡同口述史传播,也经常为社区的孩子们讲述胡同的历史文化与建筑风貌。如意门、广亮大门、胡同名人等,在他的讲述下,生动有趣。他是史家胡同博物馆的金牌讲解员,他是新一代史家胡同历史文化专家。寻根小张老师的家史,他还是清末“峻计”自行车行和民国“4s店”后人。

零基础变身艺术家 励志奶奶

内务社区 田桂兰

田桂兰是内务社区的励志画家,绘画和书法一直是她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为了能学习绘画和书法,2016年田奶奶报名参加了内务社区书画班。书画班上,老师细心的从基础线条讲起,再讲到透视、构图、色彩运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随着一天天的学习,她的绘画水平也在一天天提高,绘画兴趣也愈来愈浓厚。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她持之以恒的专心和耐心,更离不开社区为居民搭建起这么好的一个学习平台,既丰富了居家生活,又满足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她希望通过用心创作的绘画和书法作品来感谢社区领导对老年人关心与关注。

网红宣讲员 非遗小车会 小品双簧样样精通

竹杆社区 王凤岐

王凤岐是北京百姓宣讲团的一名优秀宣讲员。她宣讲的《畅想幸福新生活》,讲述改革开放四十年,老百姓身边的亲身变化,颇受欢迎。退休后,王老师成为朝阳门街道与竹杆社区的文艺骨干,自创、自编、自演小品、相声、快板,多次参加市区文艺比赛,荣获多次奖励。她自创《楼上楼下》小品,曾在北京电视台播放。朝阳门街道的小年庙会中,王老师带领社区居民扮演北京民俗小车会,红遍东城,再现老北京年味。同时王老师更是一名默默奉献的社区志愿者,坚持多年为养老院老人唱歌读报与服务,增加他们的文化生活与幸福感。

非遗面塑手艺人 艺术追求不休眠

新鲜社区 张志雄

张志雄是一位民间面塑艺术家,他的艺术生涯更是励志,普通电焊工为捏面人曾放弃工作,坚持三十年后成为非遗传承人。张老师自述到小学起喜爱画画,从小为学校出板报,后面在社区为社区文化服务。因为曾住一个胡同小院,和很多艺术大师为邻居,受到文化气氛熏陶,和面人艺术家学习。张老师讲述艺术回归一种心灵,是一种心灵寄托。面人要小中见大,展现一种精神。他说到,艺术来自民间和生活,是一种泥土的芬芳。心灵如旷野,但要收回心来,面人的创作,让心灵驰骋。

在北京,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胡同里的土著居民或胡同爱好者,他们爱生活,爱画画,爱摄影,或其他艺术。他们深爱自己的土地,他们用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讲述着老胡同里的故事,展现着老胡同里的新生活。他们被称为“社区艺术家”,因为他们的艺术来自社区,来自生活。因为他们把日子活成了艺术,既有北京的历史文化与底蕴,又有充满生活气息的人情味。同时,他们的艺术来自生活,服务生活。来自社区,服务社区。这样一件事,是文创社坚持四年的事---社区艺术家计划。

在史家胡同文创社的搭桥牵线下,这一群社区居民艺术家身体力行地挖掘与传承着自己居住的这片土地,在文创社里留下他们的作品和故事,也帮助他们成了网红艺术家。史家胡同文创社于2017年发起社区艺术家计划,以“人民齐文创 文创为人民”为宗旨,深度联合在地居民挖掘街区历史文化,将社区居民的文化艺术包装推广,讲好老胡同里的新生活。

(责编:池梦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