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清源街道“五色”工作法 开启“随手分”模式

2020年10月18日20:06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从“随手扔”到“随手分”,从“不会分”到“分得细”,如今,清源垃圾桶前出现了一系列的可喜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无数个守桶员的坚守、是工作模式的创新、是每位居民的参与。

红色引领 老党员开启“7+N ”守桶模式

“你好,垃圾要进桶,不要随地乱扔。”“厨余垃圾请扔进绿桶”……在滨河北里社区有一群这样的银发一族,平均年龄65岁,最大的已经85岁,红袖标的志愿岗位上“闲”下来,他们又有了新阵地——社区的5组垃圾投放站点。

温书华、陶振德、李国珍就是垃圾分类守桶队的党员代表,从6月份开始,这支党员队伍已经连续守桶一百多天。“刚开始守桶,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普遍不高,工作量大,有时遇上赶着上班的年轻人,也不忍心叫住,只能嘱咐大家下次自己在家分好类,如今情况有所好转了。”“每晚值守时间是6点到8点,正好赶上了饭点,晚饭经常是吃冷饭。”据队员们介绍,守桶的工作并不好干,受白眼、吃冷饭是常有的事,但无一人中途退出。

可喜的是,在老党员的带领下,这支最初只有10人的队伍在不断地“扩容”,如今已经发展成了20人的志愿守桶队。

“看到80多岁的老党员站在桶边值守,很受鼓舞。”79岁的王培民去年因身体原因退出心灵驿站志愿队,看到昔日“战友”有了新战场,也心痒加入了进来,并且成为这支志愿服务队的主力队员。

20人的队伍怎么管?在温书华、李国珍、常玉星、陶振德的商议下,“7+N”守桶模式开启。垃圾分类守桶队伍在7名老党员的影响带领下,分组包片守桶,从早7点到9点,晚6点到8点,一天4小时盯好垃圾分类。

心想事橙 分类融入邻里生活 设施照着习惯改

“孩子们也是分类助力,要不定制儿童桶让娃娃也能轻松参与分类。”“大家每天产生的可回收物能卖不少钱,可以利用起来回馈居民。”……9月初,在枣园尚城社区的居民议事会上,邻里街坊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治家金点子。如今,这些金点子都在社区的分类新景中生根发芽。

干净整洁的场地、窗明几净的储物柜配上五彩斑斓的小花篮,落户在枣园尚城南区3号楼北侧的垃圾分类驿站和旧物置换驿站,让垃圾分类更有趣了。

进门正对着一排“Q版垃圾桶”,这组垃圾桶被设计成了卡通形象,色彩鲜艳,高度正好能让孩子们轻松投放。记者采访期间,已有2个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体验正确投放垃圾。

同时,垃圾桶的种类也有所增加,常规的四分桶升级为九分桶。原来,枣园尚城社区将可回收物进一步细分成了塑料类、纺织类、纸箱类、纸张类、玻璃类和金属类等6类。

每当有满桶,工作人员便会转运到12号楼北侧的回收点统一回收,回收收入将会用于购买肥皂、垃圾袋等日常用品。今后,这些日用品将会用于回馈积极参与分类的居民,让居民有“奖”参与分类。

在撤桶并点和垃圾分类创新工作中,“居民自治+职业经理人”物业管理模式成了“上传下达”的传声筒和“共商共治”的有机平台。

前期社工、物业人员、志愿者、楼门长等开展敲门行动,挨家挨户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并多次召开议事会商议垃圾分类金点子。同时,楼门内设置的“小信箱”,成了居民的意见反馈平台。

并点后,社区还上门为积极参与分类的居民送上《感谢信》和小礼物,对垃圾桶周边环境也进行了优化。裸土区补种绿植,定时定点对桶边进行打扫、清洗。

通过“动员、改造、升级”三步走,枣园尚城全体居民拧成一股绳。“现在,95%以上的居民都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通过垃圾分类设施改造,环境好了,居民动员起来了。”枣园尚城社区书记刘金红表示。

黄牌警告 创新“321”工作法 纠错“难分题”

清源街道领导班子成立垃圾分类工作专班,划分区域包片监督管理,创新“321工作法”,即“三进、两会、一巩固”。“三进”,即工作专班进社区、进物业、进小区。开展实地调研,串联社区、物业、居民“三驾马车”,压实各方责任,抓好“设桶、盯桶、管桶”三个环节。

“分类站点保留几个,位置在哪最合适……”就撤桶并站、定时投放、点位设置等问题,清源街道24个社区多次组织召开议事协商会和宣传动员会,通过垃圾分类“两会”,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

“一巩固”,即采用“回头看”工作方式,巩固“三进”成果。将垃圾分类作为“一把手”工程,定期调度,专班推进。强化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和全过程监管,综合行政执法队和网格员推进执法进社区。把垃圾分类作为“接诉即办”重点来抓,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建立上账销账制度,叫停“不分”现象。

绿色循环 厨余垃圾攒起来 加工后变有机肥

垃圾再处置、利用是分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清源街道以绿色循环为理念,在枣园和枣园尚城社区建立垃圾减量试点,推动垃圾再利用。

在枣园小区北侧,篱笆环绕,一株株小白菜生机勃勃,引来孩子们嬉闹。其实,培育小白菜的肥料,出自菜园里的一间“小木屋”。为实现社区垃圾减量化处理,作为老旧小区有机更新试点工作的重要部分,枣园社区物业公司引进一台餐厨垃圾生化处理机,于近日开始试运行。

物业工作人员介绍,设备日均消化垃圾近一吨,能在24小时内将厨余垃圾变成有机肥,今后厨余垃圾不出社区便可就地处理。

位于枣园尚城社区3号楼的旧物置换驿站成了近期居民长逛的“景点”。15个储物柜成了闲置物品的“新家”,成套的《大秦帝国》、智能实用的扫地机器人、大大小小的玩偶公仔等好物都可以用闲置物品来换取。

“我可以换这个吗?”王先生想给自家孩子换台遥控玩具直升机,带来了家中的一些闲置物品。另一边,刘女士则搬着儿童座椅前来置换,她推着现场的几辆婴儿车分别试了试。

其实,这些闲置物品一部分来自居民捐赠,一部分是社区对小区垃圾桶中的可回收物进行分拣,对于其中六成新以上并经测试可正常使用的物品进行统一清洗和紫外线消毒,再存放到置换柜中。目前,旧物置换驿站已开放预定,居民可选择自己需要的物品预定等价交换,也可以选择将闲置物品捐赠给贫困地区。

目前,闲置书籍仅开放换阅,居民可以拿上自家的书籍换下柜中书籍借阅。

凭蓝远眺 三千余名守桶志愿者 让我们预见美好明天

“我国庆假期每天都有时间守桶。”枣园尚城社区党员杨绍纯提前预定了一周的晚间守桶工作。“书记,我们单位想‘承包’一天社区的守桶工作。”区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国柱也发来申请……从5月份开始,辖区单位、在职党员、热心居民纷纷报名成为志愿者,在这群“蓝马甲”的带动下,社区顺利完成了撤桶并点工作、居民分类意识大幅提高。

“每次守桶我都会带块抹布,顺便把垃圾桶擦拭干净。”这是枣园社区守桶员李伟的习惯。而如今,清源街道有3000多名志愿守桶员,每天坚守只为咱们家的环境变好。

(责编:池梦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