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今年上半年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城六区最优

2020年09月03日09:29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9月3日电(董兆瑞) 记者从海淀区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上半年工作进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1-6月,海淀区PM2.5月平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7%,空气质量保持城六区最优。市级考核的5个水断面均动态达到了年度考核要求,地表水环境质量首次在城六区排名第一。

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洪雨介绍,今年上半年,海淀区空气质量再创佳绩,优良天数134天,同比增加14天。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不仅体现在优良天数增加上,更体现在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持续下降。1-6月,海淀区细颗粒物(PM2.5)月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7%;其它三项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月均浓度分别为4、29和62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20%、27.5%和18.4%。

在地表水环境方面,海淀区5个市级考核断面中,全部达标,其中4个断面达到优良水体标准,65个街镇级监测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63%,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降至14%,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南沙河断面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功能水体要求的Ⅳ类标准。纳入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十河六湖也首次全部动态达标。

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海淀区科技“加码”。记者了解到,海淀区生态环境局积极探索智慧型移动源监管新模式,通过融合海淀城市大脑数据资源,运用城市大脑AI计算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着力打造“天地人车一体化”式的移动源监管平台。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管理科副科长芦辰介绍,该系统融合了海淀城市大脑区1200多路微卡口、9000路探头设备、5+1套固定式黑烟抓拍设备等数据资源,功能设计涵盖了在用机动车监管、移动源执法力量“一张图”、非道路移动机械智能识别和重点区域管控等四个执法管理应用场景。目前,该系统已上线试运行,为移动源精准执法、有效管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在“智慧巡河”方面,海淀区以南沙河流域为重点,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提升河湖环境质量。建设水自动监测站,布设29个智能水质监测终端,发挥科技治污优势,提升地表水质应急响应能力。同时,通过设置生态浮岛、生态浮床,与增氧装置曝气机配合使用,形成富氧活水流,增强净水能力,完成温泉沟、北安河、叉河、草厂沟等10个雨水径流调控和沟道生态修复标段工程,加强河道水体循环利用,翠湖片区循环水工程泵站主体完工,崔家窑水库治理显现成效。

(责编: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