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水兴城——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报道(下)

2020年09月02日08:14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护水兴城——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报道(下)

  初秋,碧空如洗,密云水库烟波浩渺,掬一捧清水,清洌甘甜。

  库区内,10.4万亩耕地退耕,清退94个库中岛;库区外,划定867平方公里的禁养区,关停矿山开采,305公里围网、2.85万亩库滨带筑起生态保护屏障。

  倏忽一甲子,数代护水人。

  “密云人始终把保护生态作为头等大事,高标准履行保水责任,实现全域保水,持续涵养生态。”密云区委书记潘临珠说,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蜂产业等绿色产业,实现保水富民,同时,借助怀柔科学城东扩的发展契机,规划生命科学小镇和生态商务区,密云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这盆水

  对于溪翁庄镇石马峪村村民王连江来说,密云水库曾是他最熟悉的地方。5年前,库区南部的一处小岛是他自家的承包地,有玉米地,有果树,林子里还盖了两间简易的砖瓦房。自1986年起,这座小岛陪伴了他20多个年头。

  2015年,南水即将进京,反哺密云水库。在长江水到来之前,库中岛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面停止,腾退出来的上万亩土地放归自然,封禁管理。“种了这么多年的地,说交就要交出去,搁谁也舍不得,可这是水源地,咱得服从大局。”王连江与另外59户人家一起,离岛出库。

  像王连江一样为水库做出牺牲的密云人太多了——农民曹振生放弃了水库边的肥沃耕地,成为守护库区一名保水员;渔民万明泉拆下柴油发动机,手摇划船两个小时才能到达最佳捕鱼点;养殖大户王文友主动递交退养申请,拆掉经营15年的垂钓园;矿工高大振离开工作20多年的矿坑,准备考厨师证开个民俗院……

  全域护水,密云区放弃了诸多产业机会:陆续关闭铬矿、小型铁矿、制革、造纸、有色金属冶炼等200多家工业企业,水库周边企业全部迁出;拆除水库坝上的商业、饮食、娱乐等设施并停用旅游船只;库区全面退出网箱养鱼、17个乡镇禁止放牧……

  “密云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这盆水。”潘临珠说。2019年,密云完成治理小流域81条,其中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64条,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77平方公里,恢复密云水库周边、清水河、潮河、白河湿地178公顷。2016年8月,密云区组建水库联合执法大队,整合生态办、农业局、环保局等7个部门职能,将涉及污水、垃圾、私搭乱建、涉水偷鱼钓鱼等131项执法权集中,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护水”,实施最严格的水源地保护措施。

  60年来,密云水库忠实地履行着首都市民“大水缸”的职责,水质常年保持地表饮用水二类水质。

  不让保护生态的人吃亏

  守护首都“大水缸”,可不只是密云人的事。多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将“全市一盘棋”共同守护首都生态的思路,化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2018年底,《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对区域协作共同守护绿水青山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建立跨区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城区通过直接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引导绿色产业项目落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多种形式,对生态涵养区进行多方位的支持。

  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大城子镇下栅子村463户村民中有187户被确定为低收入户。2018年,北京城建集团所属北苑大酒店与下栅子村签订了一企一村结对帮扶协议,曾参与过北京新机场、世园会等国字号工程的“巨星”设计师团队操刀,将荒废多年的闲置农宅整体包装成“大城小苑”民宿。按照协议,民宅产权不变,营业收入全部归村集体,北苑大酒店代为经营,两年后整体移交给下栅子村。同时,面向村民招聘民宿管家,到北苑大酒店带薪培训后上岗,实现家门口就业。

  去年5月1日,“大城小苑”一开业就成了网红,仅五一假期就收入十余万元。2019年底,下栅子村187户低收入户集体“摘帽”。北控、公交集团、华夏银行等国有企业也与西白莲峪村、南沟村、新王庄村等建立了长期帮扶协议,通过建设精品民宿群、对接农产品销售、提供专项发展基金等方式,帮助村民走出增收困境。

  不能让保护生态的人吃亏,不能让吃生态饭的人吃亏,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下,朝阳区与密云区结对协作,每年给予密云不少于一亿元的财政转移支持资金,并在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现在一个月能挣7000多元,上五险一金,真好。”周宗强是密云高岭镇人,说起在朝阳环卫的工作,非常知足。去年,作为协作项目之一,朝阳区环卫、园林、市政、物业等城市公共服务岗位定向招聘密云库北农民,1000多位像周宗强一样的农民走出大山,实现稳定就业。

  两区的合作还体现在更多领域。教育部门签订合作协议,陈经纶中学朝阳分校与大城子学校、东方德才学校与高岭学校合作办学;两区各19家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协作;朝阳区引导企业投资,打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创新平台;中关村密云园成为朝阳区溢出产业承接平台,吸引优质企业到密云投资兴业、落户发展;朝阳区6家区属国有企业分别与密云区黄裕口、白土沟等6个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开展农超对接合作……

  绿水青山的回报

  从2008年到2019年,密云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06.9亿元增长至340.9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增长近3倍,从23605元增至68323元。

  为养山护水付出60年努力的密云人民,正在得到绿水青山的回报。

  走进溪翁庄镇的金叵罗村,一只只用茅草扎成的大象、螳螂,足有2米多高,充满童趣。磨豆子、拉犁播种、喂小羊、林子里捡鸡蛋、画木片、搓玉米……花式农事体验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2012年,在外经营旅游公司多年的伊书华回村,先是流转土地建起樱桃园和小米基地,组建了樱桃合作社、小米合作社、旅游合作社、农宅合作社等,随后,又将自家老宅改造成了“北井小院”民宿。院墙上挂着成串的红辣椒,窗台上是黄澄澄的老南瓜,掀开门帘往屋里看,蓝红老花布做的被子、褥子铺在土炕上,乡村气息扑面而来。如今,想要周末在他家的院子住上一宿,常常要排大半个月的队。

  近年来,密云区积极鼓励将乡村闲置的农宅、废旧的厂房、学校、养殖基地进行资源旅游化利用,目前已建成乡村酒店、精品民宿、休闲农庄130余处,民俗户1300余户,2万余人吃上旅游饭。2019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65.5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8.56亿元。

  绿水青山,不仅培育了旅游业,还为密云带来了养蜂、电商等新产业。

  密云水库上游的冯家峪镇坐拥27万亩山场,1.12万群中华蜂在此安家。刀削一般的峭壁上,悬挂着上百个五颜六色的蜂箱,身材娇小的中华蜂结伴飞向山林寻蜜。“这些小家伙对环境最是挑剔,一度曾是濒危品种。”北京保峪岭养蜂专业合作社长郭小力说,中华蜂喜爱花朵小的野花野树,只在蜜源植物种类丰富的地方安家。“饲养中华蜂的经济效益是非常突出的,一斤能卖到上千元。”

  如今,密云蜂产品年均产值近1.2亿元,通过发展蜜蜂文化、蜂业旅游观光等,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亿元。此外,蜜蜂为全区农业作物授粉,直接促进果蔬增产效益超过了8.5亿元。

  青年创业者孔博的网店近来人气格外旺,他带着30余人的工作团队每天都忙得脚不点地,一箱箱农产品销往全国。孔博的淘宝店铺从2012年开始经营,主要销售密云本地农产品,靠着水源地金招牌,不仅果品蔬菜畅销,蜂蜜和柴鸡蛋等特色农产品也受顾客青睐,今年上半年创下2760万元的销量,同比增长73%。目前,密云年销售额达千万以上的电商已有12个,年销售额百万元以上企业及销售组织已有70余家,直接带动农民2000户以上。

  高质量发展新契机

  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所在,也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基础。守护着绿水青山的密云,正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2017年7月,怀柔科学城空间规划范围由41.2平方公里扩展至100.9平方公里,将密云32.5平方公里的土地囊括在内,即科学城东区。主要围绕地球系统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研究方向,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研发平台、研究型大学、创新转化、科学服务和综合居住等。其中,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预计将于年底竣工,明年初可投入试运行。此外,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等9大项目落地科学城东区,北京大学医学部将在密云建设新校区,占地面积近900亩,近百个研究所和实验室也将随之落户密云。

  抓住发展契机,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密云规划占地约6000亩的生命与健康科学小镇,用于承接生命科学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今年底,京沈高铁即将投入运行,成为连接市区与密云城区的另一重要交通路线。接驳密云站,这里已划出6.92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生态商务区,将修建空中缆车直达楼宇,推广无人驾驶汽车作为地面交通,此外还将配备无人售货超市、智能送餐机器人等高科技公共服务设施。

  当下,中关村密云园正在加快腾笼换鸟,吸引生命科技、医药健康、节能环保等科技领域的前沿科技项目,构建国际领先的以绿色科技为主的前沿技术创新生态和创新资源集聚平台。

  保水、富民、引才、寻发展,密云人始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而这一方山水,也发挥出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反哺造福一方人民。

(责编:池梦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