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绘我家 胡同留芳华

2020年01月07日07:28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我手绘我家 胡同留芳华

  在史家胡同文创社,设计师余雅玲展示自己的手绘本。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本报记者 李瑶

  昨天清晨,踏着新年第一场雪,史家胡同居民张迎星背着相机、拿起画笔,拍玉树琼枝、画红门灰瓦、绘孩童嬉戏……一时间,胡同雪景尽收镜头和笔下。

  抱着新鲜出炉的作品,张迎星兴奋地推开史家胡同文创社的门。“嚯,张老师又创作啦!”迎面而来的文创社社长马牧思,虽说身份是第三方运营公司的设计师,但和胡同居民早已是老熟人。接过张迎星手中的作品一瞧,她两眼放光,“一下雪,胡同真是韵味十足啊,这张可以做瓦片画,这张能做明信片,可是不是再请设计师给包装包装?”俩人热烈讨论着,仿佛在酝酿一件“大作”。

  史家胡同文创社不大,只有40平方米左右,但转一圈,都是这样出自居民之手的“大作”。100多页的《史家胡同》史料,图文并茂地被画成绘本,史家胡同如何得名的?民国才女凌叔华故居长什么样?读来饶有兴味、让人手不释卷;捡来老屋翻新废弃的瓦片,寥寥几笔勾勒出四合院如意门,红门铜环、狮子门墩、屋脊上高高翘起的蝎子尾……老四合院的古韵跃然眼前;小小明信片,印着居民们手绘、拍摄的胡同一角,或是梳理史家胡同名人、院落汇集成“群英传”,胡同历史一目了然。更有胡同风情帆布包、团扇、图腾等不同主题文创产品,老北京风味尽在其中。

  史家胡同闻名在外,因为住过民国才女凌叔华、中央文史馆馆长章士钊等诸多名人,史家胡同有“一条胡同 半个中国”之称,由此它也成为游人们探访老北京的打卡地。但来胡同参观,走马观花不行,得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胡同风貌、让胡同文化深入人心。

  2017年,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结合疏解腾退,在胡同中部腾出40平方米的空间,请来第三方公司打造文创社。文创社一开,胡同居民们纷纷参与进来,退休后的国家一级建筑师张迎星,把自己对绘画的热爱捡了起来,画胡同里的架空线入地,画胡同雨景、网红小院,教街坊四邻在老瓦片上画画儿;胡同里的朱红老人一家,曾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76岁的她从零开始,绘制“人生绘本”,画土炕、放风筝等儿时记忆,画红色文化,画幸福生活;相邻演乐社区、热爱摄影的陈伟,时常背着相机逛胡同,磨剪刀、修车轮、踢毽子等如今鲜见的胡同生活被他一一定格。

  “走进文创社,从一本书、一张明信片中,就能触摸到老北京的魂儿。

  这个魂儿是外来创作者很难捕捉到的,最能原汁原味表达的是在胡同里生活了一辈子的居民,他们的作品带着回忆、饱含情感,远比书本上和讲解词里的更鲜活、更有人情味儿,更能够激发参观者的情感共鸣。”马牧思说。

  如今,像张迎星、朱红、陈伟等16位胡同居民,都被签约为“社区艺术家”。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8岁,才艺包括绘画、摄影、书法、剪纸等,经过文创社的二次开发,他们的原创作品已经衍生出40多类、上百种产品,涵盖党建、廉政、司法、社区建设、百街千巷故事、胡同礼物、养老、妇女儿童等系列作品。

  “通过居民参与、文创开发,居民开始反哺社区、更深入地融入社区,逐渐达到社区善治的目的。”朝阳门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文创社将覆盖朝阳门9个社区、30多条胡同,推动文创资源带动老城街区更新与基层治理。

(责编:鲍聪颖、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