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北京發布公報“數”說十年生態“顏值”變化

2023年05月29日13:50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5月29日電 (李博)好天兒大幅增加,差天兒顯著減少,空氣質量全面大幅度改善……5月29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了《2022年北京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數”說了2022年及新時代十年北京市生態環境狀況,全面展示了十年來北京生態“顏值”變化。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介紹,新時代十年,北京市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實現了生態環境質量十年持續改善,大氣治理成效被聯合國環境署譽為“北京奇跡”。

碳排放強度保持全國省級最優

2022年,北京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繼續降低、連續兩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土壤環境狀況保持良好,聲環境質量保持穩定,輻射環境質量保持正常,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向好。

2022年,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同比下降3%以上,繼續保持全國省級地區最優水平。全市886家重點排放單位納入北京市試點碳市場管理,在2022年首次開展碳排放配額有償競價發放,為鼓勵排放單位積極消納綠電,實現綠電消納和碳市場聯通,把綠色出行項目碳減排量納入碳市場交易,通過市場機制激勵全社會減污降碳。

2022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指數(EI)為71.1,實現多年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狀況優良,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13年38.6%增加至2022年44.8%,全市生態系統類型不斷豐富、穩定性逐漸增強、持續性不斷向好。

在污染防治攻堅方面,北京市深化“一微克”行動,聚焦揮發性有機物(VOCs)、氮氧化物(NOx)減排和揚塵管控,實施“一廠一策”深度治理,累計推廣新能源車61萬輛,完成2.1萬戶村庄散煤清潔能源替代﹔提升揚塵精細化管控水平。聚焦“三水統籌”,持續推進水污染防治,完成第三個污水治理行動方案,216個問題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清理整治。

好天多了近4個月

十年來,北京市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實現了大氣環境中主要污染物濃度快速下降。與2013年相比,2022年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均下降一半以上。

其中,PM2.5年均濃度從89.5微克/立方米降至30微克/立方米,累計下降了近60微克/立方米。SO2年均濃度從26.5微克/立方米,降至3微克/立方米,降幅達88.7%,多年保持極低濃度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大城市水平基本相當。優良天數為286天,增加了110天,換算下來,好天多了近4個月﹔重污染天數由58天減少到3天。

十年來,北京市水生態環境實現質變。2022年,北京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地表水主要污染指標年平均濃度值繼續降低,動態消除劣V 類水體,優良水體比例顯著增加。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副處長何治介紹,北京市通過生態補水實現流域內五大河流全線貫通,並持續開展水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在全市五大水系布設200余處監測點位,為城市河湖水生態環境復蘇提供了穩定保障。

2022年監測五大水系河流共計105條段、長2551.6公裡,其中優良水質河長佔比77.9%,與2013年相比增加了28.1個百分點。北京市以大興區新鳳河、鳳河等為代表探索生態修復路徑,促進多要素、全流域的系統修復與改善。

2022年,北京水生態狀況良好,全市一半以上河流水生態達到優良水平。常用於指示清潔水體的蜉蝣、石蠅、石蛾等水生昆虫不僅多見於山區河流中,還“現身”涼水河、大石河、亮馬河等平原區河流。市域內五大河流重現“流動的河”並貫通入海﹔密雲水庫水量創歷史新高,被生態環境部評為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水清岸綠、魚翔淺底,人水和諧的景象成為常態。

“天上看、地上巡、數據聯、電力監”全面監測

在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支撐方面,北京市在天空地一體化三維監測網絡基礎上,持續開展PM2.5來源解析和污染過程追因溯源,為大氣監管和污染應對提供技術支撐。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沈秀娥介紹,2022年以來,北京市逐步建立“天上看、地上巡、數據聯、電力監”方式,對空氣質量及主要污染源進行了全面監測。

“天上看”,主要是用200多顆遙感衛星觀測北京及周邊區域地面狀況﹔“地上巡”,主要是車輛走航及近1萬個工地視頻開展巡檢﹔“數據聯”,主要是整合了環境、氣象、污染源在線監測等數據開展實時監控﹔“電量核”,是通過企業用電數據來驗証企業排污是否正常。通過上面全面監測,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實現了污染問題線索的實時監控和智能挖掘,有力支撐精准治污。

沈秀娥表示,“十四五”期間,北京市將持續運用現代感知手段和大數據技術,大力發展智慧監測,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感知力。在做好全要素監測的同時,繼續拓展碳監測等,全面支撐生態環境監管。到2025年,與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大監測”格局更加成熟定型,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效。

(責編:池夢蕊、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