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彭菲:與人工智能共同成長

彭菲正在工作中。孫妍攝
本報記者 王天淇
“一直學習新知識的過程確實不輕鬆,很有挑戰性。”說起自己的研究,彭菲一改生活中的腼腆和內向,侃侃而談,語氣裡透著興奮和自豪。
今年38歲的彭菲是漢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研發經理,2023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10年,她從清華大學獲碩士學位后,來到漢王公司,成為了一名算法工程師。13年來,彭菲先后從事紅外光人臉識別、可見光人臉識別、手掌靜脈識別、智能視頻分析等多項人工智能算法的研發和改進工作。她牽頭研發的人工智能算法落地教育、安防等多個領域,創造了近10億元的經濟效益。
漢王科技是國內最早進行人臉識別研究的企業之一,早在2008年就推出了首款嵌入式人臉識別系統。彭菲進入公司后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對紅外人臉識別產品進行升級。“那個時候我們想用國產芯片替代進口芯片,但是發現把原有算法引進到國產芯片的時候,速度會變慢,影響用戶體驗。”彭菲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彭菲查閱大量資料、論文,修改算法,試驗、改進、再試驗、再改進,將原有算法提速了10倍左右,為公司節約了大量成本,同時提高了產品性能。現在,搭載該算法的人臉識別產品不僅服務國內市場,還銷往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廣泛使用。
隨著漢王科技的研究重點逐漸從紅外人臉識別轉向可見光人臉識別,彭菲的工作重心也隨之轉移。
“相比於紅外光必須有一個主動光源照射才能進行后續識別,可見光識別受場地局限更小,應用場景也更廣泛。”那段時間,彭菲通過模擬增加或去掉不同光照類型的方式,反復調整算法,實現了效果提升。這項研究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后續,彭菲負責研究的可見光人臉識別算法,通過了公安系統的多個權威機構認証,相關產品及解決方案還曾服務G20峰會、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等多項重大活動。
3年多前,疫情打亂了大家的生活,口罩讓人臉識別技術面臨新的挑戰。彭菲迅速組織算法團隊成員,攻關如何進行戴著口罩的人臉識別。她設計了多套算法方案,一一進行驗証,短短幾周時間就拿出了高精度的戴口罩人臉識別方案。當時,每推出一版算法,彭菲和團隊成員們就利用公司內部手機考勤線上人臉打卡的機會進行試驗,哪有問題立馬改。不但如此,彭菲還主導(參與)了手掌靜脈識別、指靜脈識別、虹膜識別、步態識別等多項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的研究。
現在,彭菲帶領團隊主攻智能視頻分析算法的研發和配合產品化,已開發出人車結構化、煙火檢測、變化區域檢測、異常行為檢測等多項功能並嵌入到漢王智能視頻分析平台。這些功能可以用於自動監測初期火災、工程車非法區域挖掘、城市“生命線”安全監測、校園監控等多個領域。自2019年投入使用至今,已累計為國家挽回了上百億元損失,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人工智能領域技術發展太快了,永遠都有新東西出現,你必須要一直去學習。”彭菲說,與人工智能共同成長,她享受這種不斷探索新事物的過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