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一個街道的“逆襲”法寶

2023年03月09日08:14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個街道的“逆襲”法寶

  學院路街道,常住人口超22萬,海澱區第一人口大戶。人多,意味著事兒多,訴求也多。12345熱線數據也能印証——2019年至2022年,街道訴求受理量從5000余件,增長至近2萬件。

  訴求量持續攀升,成績卻在穩步提升。近3年,學院路街道在全市接訴即辦排名分別位居第52名、第20名、第10名,街道干部既感慨又振奮。要知道,2019年6月,學院路街道曾被納入“治理類街鄉鎮”。

  從接受市級督導,到躍升進位,再到退出“治理類街鄉鎮”,學院路街道僅用14個月就完成了“逆襲”。法寶是什麼?學院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鄭鵬分享了三個故事。

  位於海澱區學院路街道的逸成體育公園,現在是周邊居民活動健身的好去處。 本報記者 饒強攝(資料片)

  閑置的資源用起來

  荒地變成社區公園

  天氣變暖,海澱區逸成體育公園裡迎來一撥又一撥鍛煉的居民,有的靜靜跑步,享受獨處的慢時光﹔有的家長帶孩子打球,感受出汗的痛快淋漓。“這兒開放前,我們附近的大公園隻有東升八家郊野公園,還要坐兩站地,現在下樓就能散步。”天氣好的時候,62歲的李梅都會在公園裡走上幾圈。

  時間撥回到3年前。因為拆遷甩項遺留,這片地閑置了十余年,私搭亂建、無照經營、黃土裸露等問題突出。

  “大風天一吹,隔壁樓上居民家裡的窗戶沒法開,全是沙土。”逸成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張秀清回憶,那時候,沒少接到居民的投訴。想整治,涉及多個部門,別說社區,就連街道也調動不了這些部門。

  2019年,學院路街道啟動“吹哨報到”機制。一聲哨響,區市場監管局、區城管委、區規自分局等部門應聲聯動。取締無照經營、拆除違法建設、封堵開牆打洞、清理垃圾渣土,為后期優化提升騰出了空間。

  隨后,學院路街道對空地進行改造,1.2萬平方米的逸成體育公園建成,而且劃分了網球場、籃球場、足球場、乒乓球場等活動場地,同時還建了社區文化舞台,安了健身器材等設施,開辟了兒童活動區域。

  閑置土地資源被激活,補齊了社區服務功能短板,極大地服務了周邊居民。

  今年開年以來,逸成體育公園又有了兩個新變化,一是公園新開了西門,旁邊的居民刷卡就能進園遛彎兒﹔二是公園加裝了聲屏障,樓上不再擔心噪音。

  這背后,社區沒少下功夫。以往,逸成小區雖然和體育公園隻有一道牆的距離,居民想來健身隻能繞路走到東門。隨著疫情防控進入“乙類乙管”,“多開一個門”被納入待辦事項。

  不僅要開門,安全管理也要跟上。“外人不能隨便通過這個通道進小區。”張秀清說,最后進出西門的規矩定下來了,居民從小區進公園可以刷門禁卡,但從公園回小區必須人臉識別。

  街道書記說

  學院路街道,高校雲集、資源豐富、人才薈萃,也正因為如此,大院大所一定程度上造成“圍牆壁壘”,有的閑置資源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還有的不能及時轉化為滿足需求的服務供給。

  我們利用“吹哨報到”機制,充分挖掘地區單位各自優勢,按照可開放、可集約、可共享的標准,將轄區內場所陣地、活動設施、文體基地、硬件軟件等資源匯總聯動起來。針對群眾需求期盼,利用治理類街鄉鎮市級補助資金,推動建成了逸成體育公園、石油共生大院、二裡庄環巷、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啟動區等城市空間。補齊短板弱項,有助於從源頭解決引發群眾訴求的重難點問題。

  在海澱區學院南路32號院內,工作人員正在集中拆除地鎖。本報記者 饒強攝(資料片)

  干成以前不敢想的事

  607個地鎖7天拆完

  去年,志新社區一口氣拆了607個地鎖,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婷直言,“之前壓根不敢想。”老舊小區的地鎖一向難拆,這件事怎麼做成的?

  “以前是從上往下推進,現在我們是自下而上,變被動為主動。”劉婷說,主動的第一步是上門收集訴求。

  “私裝地鎖太缺德了,白天有的車位空著,我們也停不了。”“有地鎖在,老人孩子活動都提心吊膽。”“正因為有地鎖,許多自行車、電動車見縫插針亂停”……劉婷的筆記本上記滿了居民的抱怨。“停車難一直是我們社區12345熱線反映最集中的訴求。”劉婷清楚,地鎖是“病症”,停車難才是“病根”,去病必須要除根。

  2021年7月29日,志新社區黨委、居委會“吹哨”,街道領導、包片科室、綜合行政執法隊、轄區派出所、物業公司、停車管理公司等多部門“應哨”,居民代表也被邀請而來一起商量方案,最終決定採取集中整治、統一清理的方法。

  整整半年時間,每到周末,劉婷和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拜訪。為什麼要拆地鎖、拆完怎麼劃停車位、如何收費,社區干部耐心解釋,既充分聽取群眾意見表達,又明確了地鎖整治的決心。

  2022年3月15日,集中清理地鎖行動正式開始,各職能部門一把手現場督戰。劉婷還記得,清理剛開始,一位居民穿著睡衣就沖出家門,“誰把我家地鎖拆了?有沒有管事兒的,給我出來!”劉婷站了出來,向對方耐心解釋今后如何停車自治。“我出差了沒看到通知,也沒有人跟我商量。”劉婷又拿出6個月前張貼的告知和入戶的照片。

  該居民的情緒慢慢緩和下來,劉婷馬上解釋,還主動留下電話,“您有什麼疑問盡管找我們,隨時給您解答。”這位居民也不再阻攔。

  7天時間607個地鎖順利拔除,社區還重新施劃了停車位,有的居民選擇夜間停車,白天共享給他人,上千輛車的停車難題得以化解。

  街道書記說

  在學院路街道,小區停車難一直是訴求量大的問題。解決老舊小區的停車難題,不能隻靠“拆”,更多的還得靠“治”。

  志新社區拆地鎖,看似一件“小”事,背后反映基層黨建引領接訴即辦從“單線處置”向“多點發力”轉變。不少類似拆地鎖的民生難題就是這樣化解的,社區主動出擊,撬動各方資源,職能部門合力,明確職責分工,注重協調配合,合力有訴共辦。

  斑禿綠地怎麼辦 居民認養來盤活

  眼下,768廠社區裡的兩塊地已經完成了土地平整,等到天氣再暖和點,親子家庭將在認養的綠地上栽種果蔬、植物,親手打造他們設計的綠色長廊、微花園等空間。

  2022年,學院路街道創新推出“耕讀田園”項目。耕,就是種地﹔讀,則意味著不僅要種,還要發揮花園的科普教育功能。項目瞄准了768廠社區16號樓以及20號樓前的兩塊綠地。由於缺少養護,這兩塊區域長期斑禿,植物雜亂,開發空間很大。

  完善議事協商,才能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更新的活力。去年7月,一場“花園搭建初暢想居民議事會”舉行。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佳講解完設計方案、理念后,一場頭腦風暴就此展開。

  “以前小花園夏天總有蚊虫,能不能種點薰衣草、艾蒿之類的植物?”“我們家孩子也想參與,種點孩子喜愛的水果?”大家群策群力,對花園的設計方案、空間布局等提出建議。最后居民共同打造的空間就這麼定了:一塊地主要種植驅蚊、驅虫等作用的香料植物,並為社區居民、孩子提供植物科普教育作用﹔另一塊地種上觀賞價值較高的果蔬,包括草莓、西紅柿等。

  居民認養的積極性也很高。兩塊地共100平方米,被劃分為10個小空間,先后有近30組家庭報名,他們將3個家庭分為一組,輪流守好“責任田”。

  街道書記說

  近幾年街道硬件設施有了很大提升,如何增強內生動力就被提上日程。

  我們因地制宜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經驗模式。比如社區微更新“耕讀田園”項目,就是發動居民參與設計、建造、種植、維護,同時發揮社區黨組織、社會組織、責任規劃師、居民志願者等作用,帶動居民從“站著看”到“跟著干”,居民正在由被管理者、旁觀者變身參與者、監督者。

  案例

  老舊小區如何一下子增加近800個停車位

  本報記者 駱倩雯

  “每次孩子回來,不管我倆在干啥,都得停下來先去找車位。我和老頭分兩頭找,誰先找到誰趕緊喊一聲。”

  “女兒周末回來,小區裡繞好幾圈都找不到一個車位,最后隻能停到西四環那邊去,還被罰過款。”

  “到晚上我都不敢下樓,地上全是地鎖,我還被絆倒過,摔過一次跤。”

  ……

  說起過往停車難的苦,豐台區六裡橋街道京鐵家園社區居民一肚子苦水。

  “大家說的是實情。你看看這些馬路牙子、綠化帶,還有現在安了護欄的地方,以前全是車,見縫插針地停。”京鐵家園社區居委會主任滿明華帶著記者在小區裡走了一圈,回憶著當年停車的“盛況”。再放眼望向小區北邊的空地,已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停車場,滿滿當當停了近800輛車,今非昔比。

  京鐵家園2003年建成,曾是環境優美的小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停車難等一系列矛盾愈發明顯,由此引起的私裝地鎖、自行車停放難、電動自行車充電難等問題層出不窮,社區12345接訴量居高不下,月均能達到60至100件,多次進入全市訴求量前100小區、央產小區訴求前10小區。

  “停車及因停車引發的相關訴求佔社區訴求總量的50%以上。”滿明華坦言,居民的問題都很尖銳,要求社區給出明確答復,“可我們真給不了。”

  2020年夏天,在“疏整促”行動下,小區北邊一片佔地40畝的出租公寓,因違建問題被拆除了。契機似乎來了!空地是否能用作停車場?

  社區大大小小的座談會開了十多場,居民的聲音就是不統一,大部分居民明確表示支持建停車場,但也有部分無車族想要改建成公園。“這或許是解決停車難問題的唯一機會,估計再也沒有那麼好的空地了。”滿明華說。想法雖好,這片地塊卻涉及多部門,不光是所屬的北京城建集團,還涉及鐵路、園林綠化等部門。

  空地被騰退一年后,迎來了轉機。2021年7月15日,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開展下,京鐵家園社區迎來了市區多個單位,多方經過調研后,現場決定優先解決停車難問題。小區北邊40畝的空地,被定性為臨時便民工程,建設為停車場,停車費與小區內持平,每月僅150元。因為空地緊挨著鐵路,在與鐵路部門反復論証合理的安全距離后,專業的停車公司開始進場施工。

  2022年夏天,新停車場亮相,可以滿足居民近800個車位的停車需求。至此,社區停車難問題基本解決,12345相關停車難的件兒大幅下降。

  停車難這一“硬骨頭”的攻克,也助力整個街道的治理能力提升。2022年7月,歷時3年,六裡橋街道成為豐台區首個正式退出“治理類街鄉鎮”的街道。

  為了摘掉這個“帽子”,街道除了解決京鐵家園停車難問題,還從提升“軟實力”做起,騰空改造西局欣園辦公用房,“老年人小飯桌”成為探索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有益嘗試﹔持續鞏固“疏整促”成效,開拓地下空間公益利用,北京市首家鐵路博物館落地京鐵家園﹔以創城工作為契機,為轄區76個小區建起200余組公共晾衣架,讓居民“晒”出文明新風尚……

  為民服務不停步。目前,六裡橋街道還在積極與鐵路等多部門磋商,計劃在京鐵家園社區南側再改造一個停車場,希望補齊停車位缺口,徹底解決京鐵家園的停車問題。

  聲音

  主動精准治理讓群眾感受到成效

  王陽亮

  區域主動治理為破解超大城市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探索了一條新路。超大城市基層治理尤其要關注群眾訴求集中、基層治理基礎薄弱的街鄉鎮。城市中不同區域在基礎設施、民生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存在差距,這是快速城鎮化和人口流動的社會普遍面臨的問題。

  從政策角度,一方面是補硬件短板,激活發展潛力,平衡區域發展差距﹔另一方面是為街鄉鎮賦權,創新行政機制,不同層級政府分工協同,系統性解決群眾訴求的重點難點問題。北京市“治理類街鄉鎮”整治提升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區域治理能力系統提升為方向,圍繞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實施了一批基礎設施補建、公共服務配套、環境治理、騰退空間利用等方面的主動精准治理項目,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治理成效,也在推動基層政府治理創新、提升基層政府精細化管理和服務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行政學研究室副研究員)

(責編:池夢蕊、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