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國寺裡試演沉浸式話劇《北平1948》

話劇《北平1948》充分利用報國寺的古建空間,融入當下流行的劇本殺和密室逃脫元素,帶領觀眾在動態觀演中沉浸式感受劇情。本報記者方非攝
本報記者 李俐
夜幕降臨,原本平靜的千年古剎報國寺內,一場暗戰悄然打響。本周二晚,由北京演藝集團出品、北京兒藝制作演出的沉浸式原創話劇《北平1948》在報國寺成功亮相。該劇以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真實發生的文化國寶保衛戰為故事藍本,通過獨特的表演形式、精巧的舞台設計與充滿懸念的情節設置,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演體驗。
▶現場
帶觀眾穿越回1948年的北平
當晚7時,報國寺內已全面“宵禁”,觀眾隻有手持“北平市警察局”印制的“特別通行証”,才可被放行入內。步入報國寺,時光仿佛一下子倒流至1948年:走街串巷的老北京叫賣聲此起彼伏,賣糖葫蘆的、磨剪子的、算卦的、賣小金魚的、耍中幡的……大殿前的廣場上好不熱鬧。
故事就發生在1948年風雲際會的北平古城,即將南遷的國寶文物將形形色色的人物引來,他們在這座古城的暗夜裡交鋒、抉擇,國寶的去留牽動著每位觀眾的心弦。
隨著劇情不斷推進,懸疑跌宕起伏,觀眾也跟隨著劇情發展在報國寺三大殿內流轉、體驗、觀演,期間還需配合完成有關“任務”,仿佛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員。“這與在大劇場看劇的感覺完全不同,我能自由地隨著場景變換與演員一道移動,也能清晰看到劇中角色難過時眼角的淚珠、憤怒時額頭的青筋,還能參與其中,與他們同危同懼同喜同驚,是一次很新鮮的觀劇體驗。”一位觀眾興奮地說。
當故事漸入高潮、北平即將迎來和平解放時,現場演員和觀眾的情緒仿佛被同時點燃。張女士看得熱淚盈眶:“這樣一個故事,放到這樣一個環境中,讓我們的感受更加強烈。”
▶創作
結合流行元素打破觀演邊界
為挖掘千年古剎報國寺背后的故事,主創團隊在西城區委宣傳部的支持下多次實地採風,翻閱大量歷史文獻資料,並對報國寺的空間使用與戲劇展現進行反復研討,最終確定了深度利用報國寺三大殿空間,打造“移動式”舞台的方案,並融合戲劇表演、舞美聲效、多媒體動畫、裝置藝術、即興互動等多種元素,形成了以報國寺為場域的整體性氛圍營造。
“這樣一部具有家國情懷的作品,放在報國寺演出,二者在內在的情感基因上是有緊密聯系的。”北京兒藝副院長、該劇導演兼編劇王炳燃表示,“作為一部帶有諜戰色彩的話劇,我們在其中融入了劇本殺和密室逃脫等年輕化流行元素,沉浸式的觀演形式給予了觀眾自由活動的空間,真正打破了舞台與人之間的‘隔牆’。觀眾從不同角度、距離觀看,可以收獲不一樣的感受。”
獨特的環境和觀演關系也給演員的表演帶來了全新的挑戰。主演刁成禹在謝幕時眼角仍閃著淚光,他坦言:“沉浸式的演出增加了演員和觀眾情感的溝通,也要求演員的表演更真實、更細膩、更生活化。”
▶幕后
“一館一策”定制“小而美”劇目
自2021年起,北京演藝集團積極推動“會館有戲”演藝新空間業態發展,以“一館一策”的策劃創作理念,深度開掘不同會館背后的歷史人文特色,目前已相繼在東城區和西城區的湖廣會館、顏料會館、臨汾會館、台灣會館和福州新館、報國寺推出了多場“小而精”“小而美”的會館特色精品劇目演出。
“沉浸式話劇《北平1948》是一部具有時代性、創新性和故事性的原創作品,是北京演藝集團持續擦亮‘會館有戲’文化品牌的又一重要項目,也是我們拓展演藝新空間、新業態的一次探索。”在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董寧看來,如今的觀眾對觀劇的視聽享受與欣賞體驗提出了更多需求,這部劇在報國寺古建空間的當代質感下,能給觀眾帶來具有很強參與性的觀演體驗與更真切的情感共鳴。
“一個沉浸式作品需要長時間的孵化過程,也需要根據觀眾的體驗不斷調整,所以接下來我們會通過不同時段、面向不同觀眾群體的多場試演,不斷調整磨合,最終達到真正能與觀眾進行心靈對話。”據悉,該劇已完成試演,將於年內正式面向觀眾演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