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谷區創新建設博士農場 加快農業升級助力鄉村振興
9月23日是中國農民豐收節,在北京平谷區峪口鎮東樊各庄村,美麗的蕎麥花海和成熟的旱稻迎風搖曳,一派豐收景象。這是平谷區創新打造的農業中關村“博士”農場。
目前,平谷區以科技創新賦能鄉村振興,聚力打造“農業中關村”。為加速實現農業中關村高科技成果轉化,平谷區農業農村局於今年4月啟動了“博士”農場創建,探索一條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徑。
“我們充分發揮高科技人才創新能力和創業熱情,邀請青年博士到平谷建設高品質農場,並聘請中科院院士擔任‘博士’農場顧問,給農業中關村建設匯聚‘最強大腦’,助力農業中關村高質量發展。”平谷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路衛紅說。
平谷區農業農村局從各鄉鎮梳理出耕地、果園、日光溫室、科研實驗室、廠房、園區等多種應用場景,為博士團隊入駐提供可選擇、能落地的基礎場地保障。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周美亮博士是平谷農業中關村蕎麥分子設計育種“博士”農場基地創建人,9月22日,他來到地裡查看秋蕎種植情況。周美亮說:“我們從今年年初開始進行蕎麥分子育種,篩選出了適合低海拔的紅花旅游甜蕎新品系,研發出一套適合平谷地區蕎麥種植的高效栽培技術。下半年在東樊各庄村播種了50畝蕎麥,包括苦蕎、金蕎麥和甜蕎高代品系,從實驗結果看紅花甜蕎非常適合平谷旅游開發,接下來會重點對其進行擴大繁殖和展示,助力平谷蕎麥產業和鄉村旅游發展。”
錢前院士(左)與周美亮博士交流蕎麥種植情況。
作為“博士”農場的顧問,中科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所長錢前說,華北平原缺水,非常適合發展節水農業。蕎麥是原產於我國的糧食作物,熟期短花期長,且耐干旱耐瘠薄。水稻的成熟期一般是130至140天,而蕎麥僅有70至75天。“要大幅提升產量,就要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在農民豐收節這個喜慶的日子裡,我希望蕎麥能在平谷開花結種子,繁衍更多后代。還要將傳統農業與鄉村旅游緊密聯系在一起,實現它的產業價值。”
錢前院士(左)與朱作峰博士交流旱稻種植情況。
在相鄰的旱稻生物育種“博士”農場基地,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作峰博士到地裡查看旱稻長勢,他長期從事水稻功能基因組和旱稻新品種培育與抗旱機理研究,“今年我們第一次播種旱稻品種,與水稻相比,它耐旱耐高溫,我們還採取春種豌豆的方式減少了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節水增效的同時,保障了糧食安全。”朱作峰說。
截至目前,平谷區14個鄉鎮44個“博士”農場獲批創建,佔地4320畝,其中科研創新型38個、生產經營型6個﹔涉及蕎麥、旱稻、大桃、中草藥等眾多種類,涵蓋種質資源、分子育種、設施農業、智慧農業等多個方向﹔共有11位院士、171位博士參與創建。
路衛紅說,為支持博士們開展工作,平谷區出台了惠“博”政策,在住房、交通等六大方面為“博士”農場量身定制8項人才服務政策,送政策、送服務到農場。
平谷區先期設立了36個“博士”農場辦公室,實現14個創建鄉鎮全覆蓋,並在峪口鎮、鎮羅營鎮、劉家店鎮先期設立了3個科技工作者驛站,為創建主體提供辦公、研討、食宿等服務保障。區農業農村局遴選了一批具有較強責任心、有擔當的年輕干部擔任“博士”農場小秘書,與農場創建主體進行日常工作對接,開展一對一服務。還開發了“博士”農場辦公室和科技工作者驛站管理小程序,爭取實現使用預約、入住登記信息化管理,為創建人提供更便捷、更溫馨的服務。
“我們通過這些政策和服務,讓有創業熱情和創新能力的知識人才無后顧之憂,讓博士人才願意來、經常來、長期來、留下來,真正把博士人才手裡的先進技術、優良品種變成我們農民自己手裡增收致富的技能和產品。”路衛紅說。
目前,平谷區44個“博士”農場項目全部開展了創建研發或生產經營工作,蕎麥分子設計育種、旱稻生物育種等13個“博士”農場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引進蕎麥、旱稻、中草藥、鮮食玉米、葉菜類蔬菜等種質資源600余份,同步開展生長性狀與適應性評價、優良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體系建立試驗。
接下來,平谷區農業農村局將積極對接提供科研成果轉化平台,把項目研發的先進技術和成果及時轉化、孵化、推廣,確保創建成果及時落地生根。路衛紅介紹,平谷區將啟動下一批“博士”農場創建申報工作,為農業中關村建設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集聚“最強大腦”。(李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