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劉村閑置民房變身“小哥之家” 月租金最低800元
擁有獨立衛生間,家具家電全配齊
本報記者 陳強
上周末,在大興區黃村鎮當外賣小哥的李磊,給幾位同在北京打拼的親戚挨個兒發了微信,“我搬家了,在劉村,從西口兒進村就能看見,叫‘小哥之家’!沒錯,住的都是外賣員、快遞員。”
24小時熱水拎包入住
“小哥之家”潔白的牆壁、灰色的房檐,在村中一片紅磚紅瓦房中很是顯眼。“院子更干淨,我看了一次就相中了。”李磊推開門,映入眼帘的是一棵茁壯的柿子樹,寓意“事事如意”,往院裡瞧,雪白外牆,簇新門窗,再配上灰色長條地磚,讓記者誤以為走進了哪家新開業的鄉村民宿。
李磊的屋,在北房,採光很好。別看面積隻有20多平方米,卻完全可以實現“拎包入住”。不光有床、書桌、衣櫃,空調、冰箱、地暖也都是新裝的,獨立衛生間裡,還有熱水器,給小哥們“24小時熱水的家”。
“月租金800元,押一付一,沒什麼壓力。”李磊盤算著自己的全部“家當”,臉有些微微泛紅——一部手機、一床被褥、兩條毛巾、兩雙鞋,外加牙缸、牙刷、洗發液、沐浴露和幾件換洗衣服……“其實很多同行都像我這樣。不講究吃穿,在北京有地兒住,每天能多接點兒單,辛苦一天,晚上回家能洗個熱水澡就感覺特舒服。”即便要求不高,李磊之前住的村子裡,能讓租客隨時洗上熱水澡的院子也並不多。“之前的屋子就一張床一個櫃子,洗澡去公共浴室,大小便甭管多著急,都得跑公廁。”李磊說,很多外賣小哥為了方便接單,都選擇租住在大興新城附近的村庄,所以村裡房子的租金也水漲船高,但居住條件沒有任何改善。
“一院一策”統一升級改造
劉村的“小哥之家”,全都由村裡的閑置民房改建而來。去年10月,黃村鎮與專業公司牽手,採取“銀政合作集散式存房”的模式,由黃村鎮政府成立聯營公司,將村民零散住房以年付租金的方式,取得8年租賃權,同時邀請清華專業設計團隊“一院一策”統一升級改造。在劉村,現在已經有27個院落總計300余個房間成了“小哥之家”,其中的60多間,已經有小哥入住。
安居之后,小哥們開始憧憬自己接下來的工作狀態。劉村離大興城區隻有2公裡多,打開外賣接單軟件,戴好頭盔騎上電動自行車,沿著黃馬路往西走,不出10分鐘就能接著單。劉村4個出入口附近,總計已有10多組電動自行車換電站,村裡還計劃再增加10多組。村西口那棟白色二層小樓,還是小哥們的共享空間,包含茶室、閱讀室、廚房等,總計300平方米,“小哥們能在這處空間,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工作、生活中的苦與樂。”
作為專為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服務的房屋租賃項目,“小哥之家”還差異化推出了Loft、套房、單人間、雙人間等戶型。大興區黃村鎮副鎮長、黃村地區辦事處副主任任明說,接下來還會陸續有23個院落總計200余個“小哥之家”亮相。
“酒店式管理”服務新業態
改造好的“小哥之家”通過驗收后,再委托專門的運營機構提供“酒店式管理”。院內公共空間,每天都有保潔人員負責。每個院落都嵌入了數字人居空間管理平台,實現對出租房屋社區化、模塊化、智能化的專業管理。
“希望小哥們都踏踏實實住下來,再推薦更多同行來到劉村。”任明說,劉村打造“小哥之家”的同時,還在探索快遞、外賣行業就職、培訓等方向的發力點,逐步形成全產業鏈,更好服務新業態、新就業群體。
記者手記
村庄發展找准定位很重要
鄉村要想有發展,可以借鑒其他“明星村”的好經驗,但借鑒並不等於盲目地復制跟風。況且,每個村庄的實際情況可能都不一樣,如果簡單“拿來主義”,很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鄉村振興,找准定位是關鍵。大興劉村地處平原,緊挨著南六環,沒有秀麗的山水風光,發展旅游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屬地黃村鎮因地制宜,看到了這裡距離大興新城比較近的優勢,利用村內閑置民房,將這裡打造成“小哥之家”,成為專為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服務的房屋租賃項目,未來還將據此打造產業鏈,開辟出一條獨特的發展路徑。
鄉村振興,資源配置是重點。過去十多年,劉村一直有村民對外出租自家民房,但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形成氣候。如今,政府主導瞄准服務新就業群體,村裡有了清晰的發展路徑,就有了吸引外來資本、人才及先進經營管理經驗的基礎,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