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十六區動態

北京海澱區感染醫學中心明年建成 預計2023年投用

將增強應對包括新冠肺炎在內的感染性疾病救治能力

2021年12月16日08:34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海澱區感染醫學中心明年建成

  昨天下午,海澱區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第一次新聞發布會召開。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海澱區感染醫學中心目前已完成選址規劃,預計2022年底建成、2023年投用。投用后將增強海澱區應對包括新冠肺炎在內的感染性疾病救治能力。此外,海澱區北部醫療中心、蘇家坨中心醫院等新建項目也已取得階段性進展,預計2024年竣工,屆時將提升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的醫療水平。

  海澱區感染醫學中心將設45張床位

  據海澱區衛健委主任李勁濤介紹,海澱區感染醫學中心目前已完成了選址、規劃,即將開工。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海澱區感染醫學中心位於海澱醫院南門西側,佔地面積2950平方米,分為地上4層、地下1層,新建11間負壓病房、1間負壓重症監護病房和1間負壓手術室。共設置45張床位,包括5張留觀病床、35張負壓病房床位、5張重症監護病床,預計2022年底建設完成、2023年投入使用。海澱區感染醫學中心建成投用后,將增強海澱區應對包括新冠肺炎在內的感染性疾病救治能力。

  據介紹,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海澱區已統籌調配7家區屬二三級醫院、2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3000人次專業技術人員用於集中隔離點的力量支撐和服務保障,現運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13個,累計啟用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49(區級)個,可用區級醫學觀察房間常態保持在1996間。

  同時,海澱區相繼投入1200余萬元購置移動式車載P2+微生物檢驗試驗車、熒光定量PCR儀、全自動核酸提取儀、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生物安全櫃等設備,實現設備配置率為92%。截至目前,海澱區新冠核酸檢測能力達到每日28萬份(單人單管)。

  北部將引入北醫三院國際部

  新聞發布會上,李勁濤介紹了海澱區北部醫療中心和蘇家坨中心醫院兩個在建項目的進展情況。其中,海澱區北部醫療中心位於海澱區亮甲店3號地塊,總建筑用地約7.52公頃,目前已基本完成前期手續,土方施工已完成總工程量的89%,預計2024年竣工。據了解,海澱區北部醫療中心將引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和海澱區婦幼保健院入駐,各設一座綜合樓及400張床位,建成投用后將分別開展醫療服務,並共享車庫、市政配套等公共空間。

  據海澱區衛健委副主任趙成芳介紹,海澱區北部醫療中心建成后將成為北京西北部區域規模最大的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營的毗鄰醫院。兩家入駐醫院將發揮各自優勢開展診療服務,例如,海澱婦幼將在北部醫療中心重點打造兒科、婦產科,北醫三院則會引入運動醫學、骨科等優勢學科,同時引入北醫三院國際部,為中關村科學城北區提供國際化醫療服務。

  此外,蘇家坨中心醫院建設項目進展順利,正在進行渣土清運及進場施工前的准備工作。據悉,蘇家坨中心醫院位於海澱區蘇家坨鎮,引入航天中心醫院和蘇家坨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兩家醫療機構,共設置床位300張。其中,航天中心醫院設置了急診、門診、住院、ICU、血液透析、體檢中心、行政后勤科室及科研教學用房。與此同時,磁共振成像裝置(MRI)、X線計算機體層攝影裝置(CT)、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DSA)、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MELA)等大型醫療設備也將配備齊全。蘇家坨中心醫院工程預計2024年竣工。

  明年再開1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海澱區共建成5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9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按照《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有關要求,綜合考慮社區人口、15分鐘工作圈以及接收社區衛生配套用房情況,海澱區衛生健康委經與相關街鎮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充分溝通,計劃在2022年開業運營1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

  李勁濤介紹,為了滿足海澱區每個街道(鎮)至少設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要求,2021年新建了四季青和曙光兩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其中, 四季青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位於海澱區閔庄門頭馨園小區1號樓,面積2122平方米,服務轄區162700人,2021年3月8日正式運營,內設全科、中醫科、預防保健科、康復科、醫學檢驗科等科室,現已開業運營。曙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位於海澱區曙光街道世紀城文化廣場,面積1534平方米,服務轄區86181人,2021年10月衛生健康委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已正式移交給北醫三院負責運營管理,目前正處於人員、設備籌備階段。

  此外,為打通農村看病“最后一公裡”,海澱區多措並舉推動村級醫療衛生機構標准化建設。按照“一村一室(站)”原則,結合區域內常住人口數量、地域特點、服務半徑等情況,符合社區衛生服務站條件的行政村一律設站,不符合設站條件的設村衛生室。海澱區下轄53個行政村,需新建和改造的16家醫療機構已於今年10月底全部正式開業運行。 文/本報記者 王斌

  亮點

  40處文物將實現“智能化巡查”

  海澱“三山五園”已入選國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海澱三山五園藝術中心是示范區建設的核心任務,目前施工單位已進場施工,三山五園數字展廳展陳大綱同步開展設計。此外,2022年,海澱區將有首批40處文物試點“智能化”巡查,並將其打造為“文物+科技”創新亮點工程。

  據海澱區文旅局副局長柳闌介紹,海澱區將依托海澱城市治理指揮調度的全視角駕駛艙和智慧中樞,以視頻、AI算法等先進信息技術手段使文物巡查智能化。基於通過視頻監控與AI算法相結合的方式,完善文物巡查體系,由人工發現變為系統自動提醒,由人工線下巡查和智能線上巡查相結合,實現文物保護的“全覆蓋、全過程、全天候”。

  “文物面臨的主要安全風險包括失火、坍塌和被盜,實現‘智能化’巡查后,可以實現自動報警,同時聯動公安、消防等部門,第一時間現場處置。”柳闌介紹,2022年海澱區將有首批40處文物納入智能化巡查試點,包括恩佑寺、恩慕寺山門等。

  此外,海澱區將建立文物巡查員制度,組建一支由34人組成的文物巡查隊。海澱區文旅局局長陳靜表示,在文物分布集中的街鎮安排專職文物安全巡查員,強化文物保護巡查管理,能夠切實起到及時發現文物安全隱患,做到早發現、早處理,更好地保護文物的作用,徹底解決文物安全巡查人員不足的痼疾。

  2022年,海澱還將啟動全區域文化遺產調查項目。該項目將全面摸清海澱區包括文物、歷史建筑、工業農業遺產、水文化遺產、古樹非遺等在內的文化遺產,形成海澱區文化遺產名錄。

  試點機關、企事業單位錯時共享停車

  如何緩解“停車難”是百姓普遍關心的一大問題。海澱區採取了錯時共享、挖潛建設、道路停車等多種措施。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今年海澱區累計協調錯時共享停車場111個,可提供車位6786個。計劃2022年,海澱區將重點研究機關、企事業單位錯時共享停車模式。同時,探索公共用地停車場建設模式,結合拆違騰退、閑置地塊、綠地資源地下空間復合利用建設停車設施。

  據海澱區城管委主任趙寒介紹,海澱區廣泛動員商場、醫院、景區、辦公樓等自有停車場在具備安全的前提下,為周邊居民提供“有償錯時共享停車”。按照“企業降一點兒、居民掏一點兒、政府補一點兒”的工作思路,海澱區實行獎勵政策,逐步形成“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市場化錯時共享停車機制。目前,羊坊店中意鵬奧酒店、曙光晨月園西側停車場、花園路美廉美超市、“E園”等率先開展錯時共享停車。

  此外,海澱區通過挖掘居住區內部資源、對既有停車設施進行“平改立”增量、拆違騰退、地下人防改造等統籌建設停車設施,力爭每年新增停車位5000個。目前,已陸續完成多個建設項目,如:學院路15所立體停車設備,利用騰退空間新建210個停車位﹔八裡庄恩濟庄61號院社區實現自給自足185個停車位﹔挖掘蘇州橋、五棵鬆橋等橋下區段新增停車位1140個﹔新增人防停車位1161個。 本組文/本報記者 王斌

(責編:孟竹、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