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文化

讓天使在針尖上跳舞 徐則臣中短篇小說分享會在京舉辦

2021年10月21日10:53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10月17日下午,“讓天使在針尖上跳舞——徐則臣中短篇小說分享會”舉辦。本次活動是第六屆“北京十月文學月”系列活動之一,著名作家、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著名評論家、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青年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及著名作家徐則臣,圍繞《青城》《跑步穿過中關村》《如果大雪封門》等作品,深入探討徐則臣中短篇小說的寫作成就與文學魅力。

徐則臣是70后首位茅盾文學獎得主,1978年生於江蘇東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人民文學》副主編。著有《耶路撒冷》《北上》《王城如海》《跑步穿過中關村》《如果大雪封門》《青雲谷童話》等。曾獲魯迅文學獎、庄重文文學獎等。長篇小說《耶路撒冷》獲第五屆老舍文學獎,長篇小說《北上》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中宣部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2018中國好書”獎等。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法、德、日、西、意、俄、阿、韓、蒙等二十種語言。

近日,徐則臣推出最新中短篇小說集《青城》,並修訂再版經典小說集《跑步穿過中關村》《如果大雪封門》。《青城》以三篇哀傷又清澈的愛情故事,講述了三位女性的情感遭際。《跑步穿過中關村》展現了“北漂”這一特殊群體動蕩、困窘而又不無喜劇意味的底層生活。《如果大雪封門》涵蓋了作者創作的兩大脈絡——“北京”和“花街”,故事裡從外鄉來的年輕人心懷善意,有著苦中作樂的智慧,大都市的生活恍若夢境,現實卻不免艱難,但他們一直生活得認真嚴肅,滿懷理想。

暢談“漂泊在北京”

北京,作為一個重要的地域符號,同時標記在徐則臣與邱華棟的寫作版圖之中,但兩人的寫作角度卻有著很大的不同。邱華棟表示,“我對北京的感受更想把它意象化,我的小說裡面寫實的部分不多,包括一些中篇小說,有一些現實的底色,但是我最終都把它意象化了,用詩歌的意象把它抽象出來,賦予它審美的價值。則臣的小說更有質地,他對北京的群體也好,個體生命的打量也好,更加具有一種現實主義的關懷,而且在探討他們生存的狀態、生命的狀態,這是我跟則臣的巨大區別。當然我們也各美其美,我們倆都是小說家,面對同一座城市,我們在寫小說的時候處理的方式卻是如此不同。”

張莉則表示,時代的變化,使得兩位作家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長出完全不同的文學果實,一個代表著主體性,一個代表著速度感。“邱華棟老師是少年成名,他來到北京以后所寫的那些作品,實際上已經構成了北京人生活的歷程。你如果了解北京青年的成長史,去讀邱華棟老師的作品,完全可以勾勒出另外一種北漂的人生,但又有著北京的在地感、主體性。徐則臣老師根據在北京租房的經驗,從西郊開始寫起,后來又慢慢寫圓明園、中關村,從那些地方看世界。他看世界的角度就是跑步穿過中關村的角度。

叢治辰在談到兩位作家所書寫的北京時,提到了兩位在另一層面上的區別——漂泊感。他說,“其實邱華棟老師不大寫漂泊感,他的那種城市的晃動感跟漂泊似乎不是很有關系,但是徐則臣老師寫出了那種漂泊感。”叢治辰提到在城市合租,並將合租形容為“天使在針尖上的相遇”。陌生“天使”的相遇,構成了城市寫作的主題,“城市讓不同的故事發生,讓不同的人發生,同時讓一個男人對女人不斷地加深認識。”

《如果大雪封門》曾獲“2016年度中國好書”,作為該獎評委的張莉,對這本小說集也有著極高的評價。而關於《跑步穿過中關村》,張莉突出強調了當中的文體意識和生活意識,“如果你想看近二十年來北京生活的變動和變化,這本書裡涵蓋著中國最優秀的青年寫作者對它的闡述。”

“徐則臣用他的小說向我們証明,在一個哪怕空無的、虛無的基礎下,都可以讓天使翩翩起舞,而且舞動的那麼真實。”叢治辰認為,對於細節極強的把控能力,讓徐則臣的小說如此真實,“徐則臣的細節那麼漂亮,我讀《西夏》的時候一開始就覺得匪夷所思,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情,但是你讀著讀著,情緒就進去了。我們學習小說的時候,會認為作家最厲害的本領在於,這個小說本身是虛構的,而且你明知道它是假的,但是作家的敘述讓你那麼有現實感。這是徐則臣非常難得的本領,如同魔法一般,一個細節,人物一下子就出來了。”

“這三個女性跟著我一起成長”

徐則臣的新作《青城》,包括《西夏》《居延》《青城》三篇小說,以三個地名,作為三個女性的名字,來書寫她們互相獨立、卻又內在關聯著的命運。就《青城》這部小說集來說,它的創作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介紹《青城》的寫作過程時,徐則臣說道:“《西夏》的寫作時間大概是2003年左右,這個小說快二十年了,如果讓我回頭去看,挑幾個讓我最感動的、最有話說的,《西夏》是為數不多的小說之一。《居延》是到我個人結婚以后,我覺得對家庭、對婚姻、對女性有了更深入和更開闊的認識以后寫的一個作品。這兩者之間的跨度大概在八年左右,《青城》是前兩年寫的,時間拉得更長。”

作為一位嚴謹細致又富有經驗的作家,徐則臣的寫作被寄予更多的期待,而對於作家本人,則希望能不斷突破,徐則臣坦言,完成《西夏》和《居延》之后,隔了很多年,因為一系列的機緣巧合——在峨眉山上想到以“青城”為名﹔成都周邊游,臨摹趙熙的字﹔與作家阿來相約出行看鷹等等,諸多因素糅合到一起,便有了《青城》。“寫完以后,這三個姐妹,至少到目前為止,在我四十歲之前,我對女性的、婚姻的、愛情的、家庭的一些看法,差不多都在這三個作品裡面體現出來了。”徐則臣說。

在張莉看來,徐則臣的新作《青城》,達到了作為一個優秀小說家的高度,是深具社會性別意識的寫作,“我自己看這三部作品的時候,一方面顯示出這位作家,經過時間的淘洗,他對男女關系復雜性的理解,已經不是二元對立的思考了。他寫出了今天這個時代的女性更為復雜的生存狀態,一方面你能感覺到他們身上的美好、奉獻,同時你也可以看到他們身上的那種非常剛性、非常有骨頭的一面。

作為一名創作成果豐碩的作家,徐則臣依然不會停下腳步,還會繼續進行創作,關於北京,關於奔跑,當然,也可能關於女性。《西夏》《居延》《青城》,是獨屬於徐則臣的三姐妹,但她們的命運或許還沒有終止,“當初,還沒有《青城》時,有人建議我把《西夏》和《居延》放在一起出一個集子,我當時覺得時候不到。但是現在不放在一起,我心有不甘。這三個女性跟著我一起成長。也許再過十年、二十年,等我慢慢老了以后,我對女性有了新的認識,會再寫一篇再加進來,變成四姐妹,或者五姐妹,或許會有不同年齡段的,對生活、對家庭、對婚姻、對愛情等等的不同感受。”(王昊)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