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文化

與歷史對話 與時代共振 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2021年10月21日10:21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0月21日電  (記者鮑聰穎)10月18日,第六屆“北京十月文學月”核心活動之一“傳承與突破——第六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在正陽門下北京坊舉行。本次活動由北京市文聯、北京出版集團主辦,北京作家協會、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承辦。邱華棟、何向陽等多位知名作家、評論家們圍繞“與歷史對話”“與時代共振”兩個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回顧總結北京文學的創作成就和經驗特色,分析交流北京作家的創作風格與時代使命,共同展望北京文學的未來。

北京文學不僅是一個地域概念,北京作家作為一個群體,作品風貌雖然千差萬別,但是歷代北京作家卻有著共同的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這就是:一直密切關注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穩健立足於波瀾壯闊的社會實踐,堅持從人民生活中吸取豐厚滋養,勇於回答現實和生活提出的問題,逐步形成了具有濃郁地域色彩同時又極具包容性的北京文學。正是幾代作家薪火相傳的現實主義精神,讓北京文學和北京作家一直處於時代前沿。

在“與歷史對話”主題,著名作家、劇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八一電影制片廠原廠長柳建偉結合自身創作電影劇本《血戰湘江》的體會指出,要用當代的視野去關照過往的歷史,尤其是站在整體歷史發展的角度去與歷史對話。作家書寫歷史,要具備與時俱進的精神。歷史上的是非得失由后人評判,評判的標准需要考慮歷史對當下產生了什麼影響,作家不應該把對歷史認知限定在蓋棺定論中,而是要透過當下去思考歷史的啟迪,通過書寫歷史映照現實。

著名評論家,北京作家協會理事、簽約作家陳福民認為用文學處理歷史,是在處理時間。作家要克服靜態的時間,激活歷史知識,讓那些歷史知識從遙遠的過去走過來,從而變成新鮮的、有效的知識,滋養自己,滋養社會。另一方面,文學家也要處理好歷史題材的邊界問題,“文學家要守好自己的邊界,無論有多大的文學虛構、想象能力,基本歷史材料、靜態的歷史應該得到必要的尊重。”

北京作家群體有著老中青兼備的完整的人才梯隊,有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題材多元、開掘全面、以現實主義為創作基調等諸多優秀傳統。深厚的傳統也為創作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一大批北京作家能夠在全球化的視野下重新審視現實和歷史,大膽拓寬作品的題材范圍,豐富表現手段,且把求新建立在追求思想深度、厚度的基礎上完成,以穩扎穩打的態度實踐著藝術創新,在敘事上有了更獨特的探索,對當下經驗也有了更成熟的書寫。

傳承是為了突破,突破意味著最有生命力的傳承。新時代的北京作家和北京文學把握著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的脈搏,著筆於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將以更為開闊的視野和更為深刻的思想,抵達新的高度。

在“與時代共振”主題下,何向陽、邱華棟、喬葉、石一楓展開對談。邱華棟認為,小說寫作一部分是對歷史展開甜蜜的想象,另一部分則是與生命共時空的寫作。這其中,作家要具備把生活經驗、生活感受轉化成文學寫作的能力。城市文學的未來無比廣闊、它是作家要特別重視的寫作方向和寫作空間,而當下,對於作家而言,在偉大城市生活,就要建立和城市的關系,“找到和城市的關系,就能找到和時代共振的關系。”

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主任、魯迅文學獎得主何向陽詳細梳理了北京文學和北京作家的發展譜系。她認為,北京文學已經進入五代作家的新時代,北京文化中的包容性成就了北京文學獨有的平民精神。從老舍《駱駝祥子》的祥子,到陳建功《鬈毛》中的鬈毛,再到劉恆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張大民,以及鐵凝《永遠有多遠》裡的白大省,石一楓的《世間已無陳金芳》裡的陳金芳。她認為,北京文學的包容性、平民精神在一代代傳承。

著名作家、北京作家協會理事、簽約作家、魯迅文學獎得主石一楓認為,今天的作家寫北京的難度比老舍所處的時代要大。“沒有工業知識背景寫不了北京,沒有金融知識背景,也寫不了北京,如今需要作家的知識背景、思想背景越來越豐富。作家要心地單純,頭腦復雜,隻有自己復雜,才能看出時代的復雜,你的筆下也才能折射出來復雜的時代。”

田鵬在對活動進行小結時認為:作為新中國文學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北京的文學創作一路走來碩果累累,星光熠熠,一大批作家、作品在不同時期閃耀中國文壇,引領風氣之先,推動文學發展。面向新時代,北京文學自有新的使命、新的擔當,更呼喚新的成就。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