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文化

大戲看北京 好戲在會館:四百余年顏料會館煥發時代新魅力

2021年10月09日11:43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0月9日電 (池夢蕊)會館承載多樣地域文化,是歷史留給北京獨特的文化遺產。10月8日,“會館有戲”東城區顏料會館演出正式拉開帷幕,已有400多年歷史的顏料會館,穿越歷史的塵埃,再次回歸人們視線,在古朴國風與創意潮流的涌動中綻放光華。本次活動是“會館有戲”系列演出活動的重要內容,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東城區委宣傳部、北京演藝集團承辦,東城區文化和旅游局、前門街道、天街集團協辦。未來,東城區還將進一步推動會館演出擴大到周邊其他會館舊址,持續打造“會館有戲”文化品牌。

以歷史為視角 綻放會館時代風華

東城區歷史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轄區內會館類不可移動文物37處。會館在建筑特征上南北交匯、規模各異,文化延伸廣泛,商賈文化、飲食文化、梨園文化等多元薈萃,歷史價值深遠。東城區堅持挖掘歷史內涵與彰顯時代價值並重,利用會館資源優勢,加強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和傳播利用,通過注入文藝院團資源,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系列演出,探索會館活化利用的新機制,彰顯會館文化的新時代價值。

顏料會館,位於東城區青雲胡同22號,由山西省顏料、桐油商人建於明代,在歷史上就是一處集祭祀與觀戲“功能”為一體的匯聚之所。如今的顏料會館經多次修繕,成為為數不多保存下來的晉商會館之一。去年,東城區編制出台《貫徹落實“崇文爭先”理念 進一步加強“文化東城”建設的實施意見(2020年-2025年)》,對文物保護利用、煥發新時代價值提出明確要求,努力實現讓文物保護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躬逢盛事,在顏料會館創作一台既能引發觀眾歷史文化之思,又能表現時代文化之美的演出作品,是對會館文化最好的傳承,也是豐富文物時代內涵的生動實踐。

以藝術為載體 展現東城國風雅韻

本次演出設置舞台演藝區和樂器制作展示區,通過立體化多維呈現,展現會館文化的底蘊內涵。舞台演出以民樂為主,融合京劇、舞蹈、器樂演奏等演出形式,分為“繽紛之夜”“千古晉風”“花好月圓”“楊柳新枝”“小巷情深”五部分,突出“山西會館、顏料會館、絲竹會館”三大特色。

演出匯聚北京演藝集團各院團的優秀中青年力量,對傳統經典進行現代化全新詮釋。青年打擊樂演奏家宋藝博、孟憲瑩,笛子演奏家高翔、山陝歌王杜朋朋,青年京劇演員、梅派傳人鄭瀟,古箏演奏家宋俞霆、笛蕭演奏家高翔等,雜技演員趙麗雯、李雙龍,三弦演奏家柴婕,球技演員曹凱,青年中阮演奏家李雨涵,北京民族樂團玖月室內樂組合等,為大家帶來絳州鼓樂《牛斗虎》、民歌與笛子《開花調》、京劇與民樂《貴妃醉酒》、民樂名段《春江花月夜》、雜技與民樂《新十面埋伏》、三弦與薩克斯《夏日皇宮》、雜技與民樂《落玉盤》、器樂小合奏《青雲胡同》、二胡與樂隊《新賽馬》等精彩節目。

樂器制作展示區設在顏料會館庭院中,經典絲竹樂器猶如歷史見証者,帶領觀眾穿越時光隧道,品味中華文化的優美意境。老師傅現場制作二胡、琵琶、中阮,吸引了觀眾們駐足。

以文化為支點 激活創新發展活力

會館集中展現地域特色,是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8月,蔡奇書記調研前門地區時指出,“要保護好歷史文化,加強文物史跡、胡同、四合院、會館等保護利用,盤活歷史建筑,讓文物‘活起來’”。東城區積極推動會館舊址保護利用工作,堅持市場化運營與文化惠民相統一,通過積極注入文化服務功能,輻射帶動周邊市民群眾,積極引入專業化運營,持續激發文化供給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結合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帶動演藝產業發展,催生文化演出新業態,形成吸引市民群眾的文化新消費,努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效統一。

隨著東城區“一軸、兩區、五帶、五城”的文化藍圖徐徐展開,“戲劇之城”“書香之城”“非遺之城”等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博物館之城”“中醫藥之城”建設也卓有成效。同時,會館演出也是“中軸線上”系列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文藝形式創新闡釋中軸線魅力,推動“古都保護”、建設“文化東城”,打造中華文化重要展示窗口。

據悉,東城區將進一步拓展會館舊址活化利用途徑,讓以會館為代表的歷史建筑重新煥發光彩,推出更多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經典作品,推動文化消費新場景激活傳統歷史街區,打造歷史文化與現代時尚交相輝映的文化新地標。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