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財經縱橫

六大產業鍛造“北京智造”金字招牌

2021年10月09日09:07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六大產業鍛造“北京智造”金字招牌

  本報記者 曹政

  匯聚全國70%的AI醫療企業,國內主要的集成電路產業聚集區和策源地,形成了國內最完整的智能網聯產業生態……過去5年,北京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制造與裝備、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等領域產業交出優異成績單,而未來5年這六大產業將成為“北京智造”的金字招牌。

  市經信局日前介紹“十四五”時期推進“北京智造”的主要思路與舉措。記者獲悉,“十四五”時期,北京將聚焦高精尖產業,全面普及數字化、網絡化、綠色化,推動制造業企業逐步轉型、梯次升級,建立引領全國、領先全球的智能制造標杆示范,培育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智能制造供給能力,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能制造產業生態。

  智能網聯車打造世界級創新策源地

  在北京,聚集著100余家優秀集成電路設計企業,12英寸芯片代工產能佔全國一半以上,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產品種類最多的集成電路裝備企業,眾多系統整機與信息服務企業為集成電路產品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

  備受關注的集成電路產業正是北京“十四五”謀劃做強的產業之一。根據規劃,北京將以自主突破、協同發展為重點,重點布局經開區、海澱區、順義區,構建集設計、制造、裝備和材料於一體的集成電路產業創新高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今后5年,本市將堅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方向,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做強“北京智造”產業群體。據了解,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將重點在海澱區、朝陽區、經開區,在新型顯示、5G核心器件、北斗等領域,突出高端領域、關鍵環節,扶持壯大一批優質企業和產品﹔醫藥健康領域將在新型疫苗、下一代抗體藥物、細胞和基因治療、國產高端醫療設備方面構筑領先優勢,北部地區重點布局昌平區、海澱區,南部地區重點布局大興區、經開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將加速傳統汽車智能化網聯化轉型,重點布局經開區和順義、房山等區,培育完備的“網狀生態”體系,持續擴大高端整車及配套零部件制造集群規模,建設世界級的智能網聯汽車科技創新策源地和產業孵化基地﹔智能制造與裝備產業重點布局經開區和昌平、房山等區,聚焦發展智能機器人與自動化成套裝備、智能專用設備、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等領域,以裝備的智能化、高端化帶動北京制造業整體轉型升級﹔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重點布局昌平、房山、大興等區,著力發展氫能、智能電網和先進儲能、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智慧化節能環保綜合服務等領域,打造綠色智慧能源產業集群。

  2023年前打造100家智能工廠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愈發明顯。

  “北京正在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隻有在先進、前沿和高附加值的制造業中佔有一席之地,才能掌握科技創新的話語權,才能實現高產出高效益,才能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榜樣,助力制造強國建設。”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市要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也將倒逼制造業加速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自2017年啟動實施“智造100”工程以來,本市傳統優勢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加速推進並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20年,全市累計推動實施了近100個智能制造應用示范項目,打造形成了63個智能制造標杆企業,帶動一批關鍵智能部件、工業軟件、裝備和系統的研發及產業化實現突破,培育形成一批立足北京、服務全國的高水平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和單項冠軍企業。

  在“智造100”工程已有成果基礎上,市經信局制定發布了《北京市“新智造100”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到2023年前,本市將力爭打造10家世界頂級智慧工廠、100家智能工廠或數字化車間,推動1000家企業升級﹔到2025年,基本實現規模以上企業智能化轉型升級全覆蓋,全市智能制造產業集群規模突破1萬億元。

  1000家制造業企業智能化升級

  “新智造100”工程的重點任務包括,從應用側提出“推動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從供給側提出“提升智能制造供給能力”、從智能制造生態體系角度提出“打造智能制造萬億級產業集群”三大部分。

  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將推動“千”家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支持企業開展核心價值環節、關鍵工藝與工序段、生產單元與產線、車間與工廠的持續改造,到“十四五”末基本實現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智能化升級的全覆蓋﹔同時,促進小微制造業企業降本提效,支持小微企業設備聯網上雲、業務系統雲端遷移,推動生產制造、運營管理數字化水平提升。

  “北京將做好統籌協調,加大資金支持、加強人才支撐、營造良好環境。”相關負責人介紹,尤其在加大資金支持方面,本市將通過貸款貼息、達標獎勵和支持第三方服務等方式支持企業開展智能化綠色化技改升級、智能化綠色化診斷評估服務。此外,加大智能制造領域緊缺急需的高技能類、專業服務類、經營管理類等人才引進力度﹔推進產教融合,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開展高技術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