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急難愁盼”提升群眾幸福感
本報記者 王琪鵬 任珊 代麗麗
今年上半年,又有一批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得以解決——10萬余戶居民拿到了“大紅本”,10551名勞動者拿回了1.34億元欠薪,473個老舊小區列入年度改造計劃……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北京市緊緊圍繞“七有”“五性”,以“接訴即辦”為抓手,持續健全完善民生政策,切實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急難愁盼”問題,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5月10日上午,豐台區彩虹家園小區居民代表取得了房產証。目前,彩虹家園小區1890戶居民房產証辦理通道已經打通,居民開始陸續辦理房產証了。 本報記者 劉平攝
朝陽區農光裡112號樓新安裝的6部電梯已正式投入使用,電梯採用高透玻璃幕牆,減少對住戶採光的影響。 本報記者 鄧偉攝
“七有”“五性”筑牢民生根基
住有所居,安居樂業,是每一位都市人的心願。去年,工作不到5年的許方完成了通州一處共有產權房的申購,一套小三居全價270萬元。發展共有產權房,正是北京近些年完善住房供應結構、支持無房家庭解決住房剛需的長期制度安排。
在朝陽區勁鬆街道,建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光裡重汽小區27號、28號、31號樓完成了老舊小區改造。通過樓體擴建,三棟樓135戶居民平均每戶居住面積增加了15平方米。通過推廣“勁鬆模式”,綜合整治老舊小區,推進加裝電梯、無障礙環境建設,提升小區公共空間、公共服務設施的數量與質量,昔日的“老破小”重新煥發生機,變得更加宜居。
北京圍繞“七有”要求,在滿足“五性”需求上狠下功夫,一步步夯實民生根基。
“十三五”期間,通過新建、改建、擴建及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等方式,“入園難”有效緩解,市民家門口平均每年新增約3萬個學前學位﹔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126所,通過引進人才,教師隊伍水平整體提升﹔高校“雙一流”建設支持力度也持續加大,市屬高校各具特色,迎來差異化發展。
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出台一攬子援企穩崗政策,抓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幫扶74.2萬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
加大保障房供應和補貼力度,五年建設籌集共有產權房、公租房各類政策性住房達到41.4萬套,“租、購、補”並舉的住房保障制度已經形成。
構建“三邊四級”養老服務體系,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從無到有累計建成運營1000余家,人均期望壽命達到82.31歲。
讓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感受到便利性、宜居性、安全性、公正性、多樣性。“七有”“五性”作為對民生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標,已被納入對市區相關部門的績效考核,推動各部門扎實辦好民生實事,讓市民感到變化、見到改善、看到成果、得到實惠。
“接訴即辦”解決“急難愁盼”
筑牢民生根基,對老百姓遇到的民生難題要有人接有人管。2019年1月,本市創新“接訴即辦”工作機制,12345很快成為一條滾燙的民生熱線。
汛期來臨前,家住房山區城關街道新東關社區的居民趙先生發現,施工人員扛著電錘等工具在樓裡跑上跑下。原來,18號院甲18號樓屋頂要重做防水。
以往,由於雨漏管堵塞,積水常常通過樓板縫隙滲透到室內,“外頭下大雨,家裡下小雨”。這一回,社區書記和施工人員帶著工具疏通堵塞點。樓頂的積水抽干后,清除的淤泥和雜草裝了50多袋。考慮到管口狹小,積水排出不順暢,工作人員又用電錘進行擴口。
三天時間,15根雨漏管全部疏通完,並做了修繕加固。為防止居民家屋頂滲水,社區還組織啟動防水材料鋪設工程,讓頂層住戶安心平穩度汛。
“沒想到你們行動這麼快,處理得這麼好,社區干部在身邊,有事兒不發愁。”社區書記回訪時,得到居民們一致認可。
“雨季來臨之前的5月份、6月份,我們就查找去年哪些點位漏雨,今年各部門一定提前做好准備。北京11月份開始供暖,在此之前也會查找去年有哪些供暖的投訴,有哪些報修,在供暖之前提前主動做好工作。”市政務服務局局長張革介紹,“接訴即辦”正在轉變為“未訴先辦”,主動治理正成為基層新氣象。
截至2021年6月30日,12345熱線累計受理群眾反映2500萬件,日均2.7萬件,解決率從2019年1月的53%提升到87%,滿意率從65%上升到91%。許多市民反映,打12345好用、管用。
“十四五”開局之年,為了下力氣補上民生短板弱項,“每月一題”應運而生。北京市深挖民生數據富礦,通過對群眾反映訴求的大數據匯聚分析,“算”出百姓反映最集中的12類主題27個民生痛點、治理堵點,開展“每月一題”專項治理。
房產証辦理難是“每月一題”破解的“第一題”。因為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無法按正常程序辦理不動產登記的問題由來已久。購買房屋入住多年拿不到產權証書,影響到居民辦理落戶、子女入學、房屋交易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經排查梳理,全市存在住宅類歷史遺留不動產登記問題項目900余個,涉及房屋50余萬套,存在問題時間最長的近30年。
市規自委確權登記處處長詹奕介紹,房產証辦不下來,往往由多個原因共同引發形成,需要不同行業主管部門從各環節進行研究突破,合力推進解決。
辦証難決不能讓老百姓買單。為啃下“硬骨頭”,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本著“尊重歷史、無錯優先、違法必究”改革原則制定政策,把開發建設單位與購房人的責任分開,優先為無過錯的合法購房人辦理房產証,針對開發企業違法行為,開展聯合懲戒,從源頭上避免新問題。
雙榆樹東裡甲20號樓被列為第一批要解決的辦証難小區。這是一處普通商品房項目,2003年竣工當年就銷售完畢,業主陸續入住。由於開發商相應的營業執照被吊銷,直接導致后期的竣工備案、確立大產權、分戶登記等都無法辦理。此外,開發商還存在一房兩賣等問題,導致辦証難上加難。
多方努力下,這個小區的大難題有了解決方案:針對開發企業營業執照被吊銷的問題,小區業主委員會可作為申請主體辦理﹔針對無法正常辦理竣工備案手續的問題,可委托檢測鑒定機構對整棟房屋進行避雷、安全檢測鑒定﹔針對法院查封、一房兩賣問題,一攬子與海澱區法院聯動解決。如今,160戶居民的房產証問題已順利解決。
今年“七一”前,12個主責單位辦成實事清單84項,19個“每月一題”問題超額完成原計劃工作。10萬余戶居民的“房產証辦理難”問題解決了,10551名勞動者拿回欠薪1.34億元,北京分三批次完成對619戶投訴較高的預收費企業的全面檢查……
在“每月一題”具體問題解決過程中,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前”,帶頭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作風明顯轉變。市民發現,“老問題”也有人管了、有人辦了。
“民生實事”實打實辦理
在西城區白紙坊街道,建功南裡養老服務驛站成了周邊社區老年人的“老年食堂”。在這裡,老年人不但可以參加各種活動,還能吃上可口的“放心飯”。“25塊的老年餐,刷老年卡之后才18塊錢,方便又實惠!”社區老人贊不絕口。
一個小小的養老驛站,輻射周邊五個社區,每個月接待量達四五千人,大大緩解了社區老年人的“吃飯難”。
為了滿足老年人的就餐需求,不斷探索完善養老助餐服務體系,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提出了今年發展1000家養老助餐點的計劃。針對居家社區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做飯難”“吃飯難”問題,督促全市所有驛站全面開展助餐服務,擴大養老助餐服務供給。
市委社會工委委員、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表示,在民生領域重點工作和群眾“急難愁盼”的突出問題上,要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
每年,本市都要公布並扎實辦好一批重要民生實事項目。今年,本市確定了31件重要民生實事項目。31件實事涉及優化基本公共服務、改善群眾居住條件、提高生活便利性、方便市民出行、營造宜居環境、豐富文體生活、保障公共安全、提高社會保障水平8個方面。
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為承上啟下,做到有效銜接,本市組織第三方對前三年實事項目進行“回頭看”,31件實事中,延續項目達20件。
本市還制定《北京市接訴即辦條例(草案)》,以立法形式推動“接訴即辦”工作,此條例目前正在廣泛征求意見。“接訴即辦立法的定位是為民服務法,重點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從政府‘端菜’向群眾‘點菜’轉變,從訴求辦理向主動治理、未訴先辦深化,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叢駱駱在報告中說。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北京圍繞“七有”“五性”,依托“接訴即辦”,既夯實普惠的大民生,又著眼每個人遇到的“小問題”,不斷提升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