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兩條例”執法檢查報告
北京:垃圾分類市民參與率達90% 物業服務覆蓋率達94.1%

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昨天召開,會議聽取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和《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報告提到,市民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98%,參與率達到90%,准確投放率達到85%。物業管理“三率”水平全面提升,業委會(物管會)組建率達到91.9%,物業服務覆蓋率達到94.1%,黨的組織覆蓋率達到98.3%。
抓好兩個“關鍵小事”
打出強化基層治理組合拳
據介紹,本次檢查覆蓋全市16個區,153個點位,召開17次座談會。檢查突出問題導向,成立了分類習慣養成、垃圾源頭減量、可回收物資源再利用、業委會(物管會)運行實效和專維資金管理使用以及中央單位和軍隊大院共7個專題小組。檢查發現,通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形成廣泛共識,兩個“關鍵小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兩條例”實施與疫情防控工作統籌推進,與街道辦事處條例、文明促進條例、反食品浪費規定協同實施,打出了強化基層治理、提升社會文明的組合拳。
報告在垃圾分類和物業管理方面分別給出了相關數據。垃圾分類方面,市民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98%,參與率達到90%,准確投放率達到85%。分類投放、運輸和處理系統迭代升級,建設分類驛站1200余座,規范設置桶站6萬余個,涂裝運輸車輛3900余輛,改造密閉式清潔站800余座。與條例實施前相比,垃圾分類“兩升一降”效果明顯,家庭廚余垃圾日均分出量4296噸,增長了12.9倍﹔可回收物日均分出量5097噸,增長了69.9%﹔其他垃圾日均產生量1.6萬噸,減少了25.7%,減量效果相當於少建了兩座日處理能力3000噸的垃圾焚燒廠。
物業管理方面,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框架下的物業管理體系初步形成,物業管理“三率”水平全面提升,業委會(物管會)組建率達到91.9%,物業服務覆蓋率達到94.1%,黨的組織覆蓋率達到98.3%。門頭溝、平谷、密雲、延慶、亦庄開發區已實現“三率”100%全覆蓋,大興區在條例實施后組建業委會291個,新成立數量居全市第一。市住建委對“12345”反映物業管理問題突出的100個項目進行了專項治理,問題解決率達到94.9%。
“民間智慧”破難題
基層涌現“小妙招”
檢查組還發現,街道鄉鎮和社區(村)的基層工作人員用“民間智慧”有效解決垃圾分類和物業管理難題,典型經驗不斷涌現。東城區崇西社區和新世界家園、通州區裕馨家園“天眼”覆蓋垃圾桶,人員“在線”作解答,通過視頻監控和語音提示,指導居民正確分類。朝陽區陽光新干線小區和平安嘉苑小區在垃圾桶上安裝拉環和挂鉤,在垃圾桶內安裝鋸齒,小小拉環和“破袋神器”方便居民投放廚余垃圾。海澱區觀景園小區和豐台區翠海明苑北區考慮居民投放實際,把標配的垃圾桶“變大”或“變小”,既利用有限空間,又減少垃圾滿冒。西城區新風街1號院和順義區石園西區可回收物在分類驛站稱重掃碼、一鍵“變現”,充分調動了居民資源回收的積極性。石景山區老山東裡北小區在圍欄底下安轱轆,自創了“可移動”的建筑垃圾和大件垃圾回收站,哪兒有需要轉哪兒去,等等。
強化垃圾分類習慣養成
提高專維資金管理使用水平
報告還提到了存在的問題,垃圾分類方面的問題包括,部分小區依然存在“多數人分、少數人不分”的不均衡現象和“今天分、明天不分”的搖擺現象,居民家庭自主分類水平還需提高,分類習慣仍需鞏固,“二次分揀”現象依然存在。對於混投行為,分類指導員普遍存在不願發聲、不敢勸阻的情況等。物業管理方面的問題包括業委會(物管會)自管自治能力還需要增強,專維資金管理水平還需要提高等。
針對上述問題,報告提出相應建議。垃圾分類方面,報告建議進一步壓實分類責任,強化分類習慣養成。充分運用視頻監控、語音提示等技術手段助力垃圾分類,為事后核查、入戶指導、行政處罰提供相關証據,降低值守人員壓力,提高桶站值守效果。鼓勵社區採取紅黑榜等方式,表揚分類居民、批評混投行為,強化分類習慣。同時,聚焦重點行業和環節,積極推進源頭減量。加強生產環節包裝治理,推動電商、快遞、外賣等行業踐行包裝減量措施。嚴格落實“限塑令”,積極推行淨菜上市,踐行“光盤行動”等。
物業管理方面,報告建議加大專維資金改革力度,提高管理和使用水平。報告提到,本市商品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已累計歸集703億元,累計支取65億元,劃轉業委會31億元,余額607億元,管好用好這筆房屋的“醫保金”,對於房屋維修養護和業主居住安全至關重要。建議抓緊出台《北京市深化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管理改革實施意見》,研究修訂《北京市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管理辦法》,細化完善管理制度,規范使用條件和程序。盡快摸清應交未交項目底數,拿出全市交存主體清單,扎實推進專維資金補建和續籌試點工作。盡快搭建起全市統一的專維資金信息管理平台,實現資金管理、房屋交易、不動產登記等部門數據聯網和安全共享。此外,報告還建議加強培訓和交流,切實發揮業委會(物管會)作用。
文/本報記者 李澤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