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文化

北大紅樓修繕“形神兼備” 紅色革命舊址煥發時代光彩

李博

2021年07月11日10:53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北大紅樓屋面垂脊隨色。首開房地集團供圖

北京大學紅樓(以下簡稱北大紅樓)坐落於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正在那裡展出,每天參觀者絡繹不絕,成為北京熱門紅色打卡地。

這座紅色建筑歷經百年風雨。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更好迎接公眾參觀,2020年9月末,首開房地集團與中建八局攜手承擔北大紅樓保護修繕工程,他們秉持“修舊如舊”最小程度干預百年建筑的理念,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歷時70天完成加固修繕,讓紅色革命舊址煥發出時代的光彩。

北大紅樓屋面瓦件調整。首開房地集團供圖

“形的修繕”:拿出繡花功夫實現最小干預

北大紅樓坐北朝南,整座建筑呈工字形,為磚木混合結構,1961年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此后的歲月裡,北大紅樓進行過多次保護修繕。此次主要是在保持建筑原有基礎上進行加固、修補、油飾,並對樓內老舊電氣管線進行更換和改造等。

落成於1918年的北大紅樓已是“百歲高齡”,文物眾多,那裡的一磚一石、一門一窗,甚至是踩上去吱吱作響的木地板,都承載著珍貴而厚重的紅色記憶。如何最大程度保護恢復北大紅樓的歷史風貌,又做到對百年建筑的最小干預,成為擺在項目團隊面前的巨大挑戰。

“老建筑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不能損壞,我們從進駐現場開始就下定決心,拿出‘繡花’的細致功夫,讓施工不傷害到文物本體,從而達到最小干預的效果。”首開房地集團古建分公司北大紅樓修繕工程項目經理陳會征說。

首開房地“主外”,中建八局“主內”,盡管兩家單位分工不同,但目標卻一致,那就是尊重歷史,盡最大努力還原建筑百年風貌,讓步入北大紅樓的觀眾身臨其境感受一百年前的歷史氛圍,尋訪厚重的紅色記憶。

首開房地集團與中建八局成立了聯合黨支部,黨員先鋒隊的技術骨干翻閱大量資料,進場前對老樓的不同部位“量身定制”了詳細的施工保護方案。北大紅樓的石構件主要分布於門頭石柱、石質台階、窗台等部位,項目團隊用海綿布進行封護,在海綿布外側再用木板材料作硬質圍擋,避免施工中由於搬運重物對石構件造成損傷﹔對木地板用阻燃毯、防火布進行四層包裹,為木扶手包裹上2厘米厚的橡塑海綿、外面再鋪設一層阻燃板增加防護。項目團隊就像對待襁褓中的孩子一樣,用所有能想到的保護材料把老樓的關鍵部位小心翼翼包起來,避免可能造成的一切“傷害”。

“考慮到建筑主體為木結構,為避免產生火源,切割、電氣焊等動火作業全部在樓外操作。”中建八局北大紅樓項目聯合黨支部書記兼項目經理潘志專說,“我們不敢像其他工程那樣使用大型設備,更不能搭建升降機,隻能工人肩挑背扛運輸材料,就算辛苦些也值得。而且在施工中精細作業,最大程度保護老建筑。”

這座百年建筑由紅磚砌筑、紅瓦鋪頂,因此被稱為“紅樓”。“北大紅樓屋面紅瓦為比利時公司在中國生產的挂燒平瓦,因為年代久遠,已經不可求了,”陳會征說,“整個屋面有上萬片瓦,年久受損的瓦需要更換,盡管所佔比例很小,但需要讓新瓦與目前屋面的舊瓦顏色相匹配。我們使用了2008年北大紅樓維修時留下的瓦,那批瓦為國內干燒制法制成,最大程度接近原樣。一些有微殘損但不影響使用的紅瓦,不再進行更換,盡可能留存歲月痕跡。”

北大紅樓門頭挂檐板油飾。首開房地集團供圖

北大紅樓灰色的門頭石柱位置特殊,意義重大,4處門廳的門頭石柱外立面修繕施工需要對文物本身的歷史及特殊工藝盡可能保留。項目技術人員充分細化施工材料、做法、工藝及修繕技術,進行反復試驗,確定最終的施工方案。打點、勾抹、補強、修整、粘合、加固,每一個細節都相當關鍵。樓面及圍牆的砌體勾縫以及門廳柱在修補后重做鼓縫,磚柱表面按現狀形制作出疙瘩的質感,修補后與周邊顏色協調,絲毫沒有突兀感。

“技的賦能”:覆蓋智能監控護航“紅色記憶”

北大紅樓是一座近代建筑,結構為外牆和隔牆承重,屋頂為三角桁架無曲線兩坡屋頂,項目團隊深入研究了歷次修繕工程的做法。修繕前,北大紅樓還接受了一次全面系統的健康“體檢”,專業人員對地基、牆體、木屋架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開展專項檢測,盡可能摸清建筑的保存現狀等情況。

按照“現狀整修、局部加固”的總體思路,項目團隊除對開裂、損朽等存在安全隱患的木架構進行替換或加固,對表面酥鹼微風化、弱風化的牆體並不更換,而是僅對其表面酥鹼處進行封護,以延緩病害發展。

除匠心修繕、精雕細刻外,現代科技也在北大紅樓修繕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建八局項目團隊將歷史建筑的修繕與先進的科學技術深度融合,通過實測實量,搭建出高度還原北大紅樓的數字模型,對建筑、機電、裝飾進行整合。利用現代科技信息技術,准確完整記錄了此次保護修繕的工程信息,為北大紅樓未來的修繕工作提供參考。

北大紅樓雨漏外挂檐油飾。首開房地集團供圖

為確保北大紅樓能經歷風雨的考驗,陳會征介紹,項目團隊應用建筑信息模型技術(BIM),按設計圖紙重新調整塌陷、下滑的瓦件,解決了屋頂漏水的問題。還對北大紅樓屋面2017年做的防水進行打點、勾抹、補強,清理屋檐排水溝雜物﹔對屋檐排水溝外沿開裂起翹的防水卷材進行修整、粘合﹔用防水漆對老虎窗做防水處理。

此外,由於建成年代久遠,北大紅樓原有安防系統無法實現“全覆蓋”。北大紅樓修繕施工結束后,中建電子項目團隊又進場對建筑安防系統進行全面改造。

為更好保護館內展出的歷史圖片、文物、文獻等“紅色記憶”,中建電子項目團隊為北大紅樓“量身定制”了一套安防綜合管理平台,實現視頻監控、報警、門禁、對講等多系統的統一管理與聯動,以智能化、信息化手段,讓這座百年建筑融入現代安防科技,為文物提供更加安全的陳列環境。

“安防系統經過改造升級后,整個建筑物內外共安裝了數百個監控點和觸發報警點,保証場館內部360度無監控死角。”中建電子項目技術負責人介紹。

項目技術團隊還在每個監控點內加入音頻採集方案,對館內異常聲響進行實時監控,當檢測到敲打等異常聲響后,安防中心大屏內會彈出異常區域畫面,確保工作人員在3秒內發現險情,進行及時處置。

針對樓內重要警戒區域,項目團隊專門配備了聲光警戒型攝像機,設備在監控探查的同時,可在后台智能分析、檢測到區域入侵等異常行為,及時報警,確保第一時間解決樓內險情。

“神的還原”:保護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

佔地面積15840平方米,東西寬110.8米,正樓南北進深14米,東西兩翼樓南北進深各32.8米。這個項目對操作慣了大工程的潘志專來說“太小了”。

“當我接到北大紅樓項目經理任命的時候,說實話沒能提起精神來。可當我走進樓內,看到一間間教室和圖書室,想到這曾經是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革命先輩工作過的地方,忽然感覺到沉甸甸的責任。”潘志專說。

北大紅樓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的代表,記載著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歷史,形成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比起建筑外觀的修復,對於項目團隊更大的挑戰在於紅色文化的傳承。“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形’的修補,更是‘神’的還原。”潘志專說,在完善建筑結構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同時,要原原本本保留住北大紅樓的文化、氣韻和歷史感。

為讓修繕后的北大紅樓“形神兼備”,項目團隊深入學習了北大紅樓所承載的光榮歷史、蘊含的革命精神、彰顯的時代價值,不斷增強對革命舊址修繕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當我知道馬克思主義的火種曾經從這裡播撒向全國,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在此相繼展開,眼前的每一塊地板、每一片瓦都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一種神聖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項目團隊一位年輕的黨員說。

北大紅樓是中國共產黨的孕育之地,修繕革命舊址的過程亦是一次紅色精神的洗禮。陳會征說:“在建黨百年之際對北大紅樓進行保護修繕意義重大,項目團隊每一位成員都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和赤誠之心,經過團結奮戰,我們如期優質完成了保護修繕任務,確保了后續布展工作順利進行。”

北大紅樓經過修繕煥發出新的光彩,於2021年6月29日重新向公眾開放。

目前,項目團隊繼續擔綱北大紅樓的維保任務。陳會征、潘志專表示,希望通過此次高標准高品質的修繕,保護好珍貴的紅色資源,為廣大黨員重溫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貢獻力量,也希望經過修繕能伴隨北大紅樓走向下一個百年……

(責編:孟竹、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