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名句入中考語文卷 8.5萬考生“播種夢想”書寫擔當

2021年06月25日08:58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8.5萬考生“播種夢想”書寫擔當

  本報記者 李祺瑤 牛偉坤

  昨天,北京首次“新中考”登場,8.5萬初三考生在沙沙的答題聲中,關注時代發展,感受榜樣力量,“播種”自己的夢想和擔當。2021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首門科目語文試卷中,備受關注的作文題目依然為二選一,考生可以從“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句話“人就像一粒種子”中獲得啟發,將“做一粒____的種子”補充完整作為題目,講述自己的信念與理想﹔也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撥一通“跨越時間的電話”,以“我挂斷了跨越時間的電話”為開頭,寫下對當下生活的思考。

  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表示,語文試卷堅持立德樹人導向,注重考查語文基礎,同時關注知識的遷移、運用,關注問題的解決和思維過程,引導考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多數考生寫“做一粒種子”

  走出考場,大部分考生都表示作文題容易上手,下筆有言。在二外附中、三帆中學等考點,記者隨機詢問了二十幾位考生,近九成考生選擇了寫“做一粒____的種子”。“堅韌的種子”“奮斗的種子”“拼搏的種子”……考生們的答卷充滿希望。三帆中學考點一名女生選擇“做一粒奮斗向上的種子”。該女生說,平時在新聞報道裡了解到袁隆平的事跡令她深受觸動,她在作文中回顧了袁爺爺在稻田中潛心研究、艱苦奮斗,最終培育出雜交水稻、造福萬千中國人的故事。“我想象自己就在袁爺爺的身邊,跟著他一起學習、研究,在他的鼓勵下,一點點茁壯成長、成材。”

  二外附中考點一名男生則選擇“做一粒愛國的種子”,“在課堂上下,我們了解到很多愛國志士的感人事跡,我把這些事跡都融在了作文裡。”專家表示,作文題目一意在引導學生從榜樣身上汲取力量,思考自己未來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題目貼近學生生活,將價值引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起來,“既可以寫要成為像袁隆平那樣的為社會作貢獻的好種子,也可以根據自身的體驗、思考寫如何去做一粒種子,如要立足於土壤、要積極吸收水和養分、要向往陽光等等,甚至可以寫即使是在石頭縫隙等不利條件中的種子如何能夠生根、發芽。”

  也有考生選擇作文題目二,發揮想象,跨越時間與過去通話。二外附中考點一名女生回憶,她把電話“撥給”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程開甲,“我想問問院士爺爺為什麼要進行核武器研究,為什麼甘願隱姓埋名那麼多年,他的‘回答’堅定了我砥礪前行的信心。”考試院專家說,作文題目二意在激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創造性的表達,題目要求以“我挂斷了跨越時間的電話”為開頭,這意味著寫作的重點為打完電話之后的故事,應該多寫對當下生活的思考,而不是常見的時空穿越。命題意在引導學生以史培智,以史鑒今,繼往開來。

  “中軸線申遺”等家鄉事入題

  “整張試卷有很濃厚的北京特色。”三帆中學考點一名考生回憶,試題中“北京中軸線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北京建設智慧城市”的素材,讓他答起來很有親切感。考試院專家表示,選擇這些素材,既引導學生關注北京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還展現了北京作為國際大都市現代化的一面,讓學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北京,加深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據介紹,語文試卷中還有一道題目設置了“制作正陽門宣傳短片”的活動情境,通過生活實踐情境的設置,培養考察學生的語文能力。

  除了讀懂家鄉,語文試題還重視弘揚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比如,議論文閱讀素材以“迎接建黨一百周年背景下當代青年人的擔當”為話題,回顧了黨的百年奮斗歷史,介紹了“紅色基因”的重要內涵,展示了先烈的感人事跡和當代優秀青年的風採,還對當代青年人對繼承革命文化可能產生的種種問題作了充分論述。

  開放性試題關注思維過程

  今年的語文試卷中還設置了開放性試題。比如,試卷的“基礎·運用”板塊一題中,要求考生為短片選擇片頭,考生既可以選擇篆書,也可以選擇楷書,試題不是考查學生機械記憶不同字體的特點,而是強調運用習得的書法知識解決語言實踐中的問題。又如默寫運用類試題,學生根據情境要求,既可以選擇初中階段學過的古詩文句,也可以選擇小學學過的或課外積累的古詩文句回答問題。“開放性試題的命制,意在將學生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積累考出來,將學生語言實踐的真實過程考出來,體現了對學生平時語文學習與語言積累運用考查的有機結合。”考試院專家表示。

  不過,開放性不意味著漫無邊際,而是體現在思維方式的多樣、思維路徑的多元上,因此試題注重考查學生思維過程,比如,古詩閱讀試題創設真實的閱讀情境,引導學生建立詩句與魯迅那時那地心境的關聯,思考魯迅“還記得這名目”原因的推測是否合理,並借助對詩句的理解說明理由,強調學生理解的邏輯自洽。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