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保護、提高能力、弘揚價值、發展振興 北京非遺保護傳承更上層樓

2021年06月11日08:42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北京非遺保護傳承更上層樓

  今年是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10周年,也是《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頒布實施2周年。這兩部法律法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走上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奠定了基礎,也引領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更上層樓。北京市圍繞“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以“科學保護、提高能力、弘揚價值、發展振興”為主要任務,北京市近年來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完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深入挖掘非遺蘊含的有益價值,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擦亮了北京文化金名片。

  首都非遺保護和傳承體系愈加完善

  保護工作法制化、科學化水平不斷提高

  健全長效機制

  伴隨兩年前《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正式出台實施,與之相配套的《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北京市傳統工藝振興實施意見》《關於積極引導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和非遺技藝傳承培訓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措施也相繼實施。

  北京的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緊緊圍繞“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以“科學保護、提高能力、弘揚價值、發展振興”為主要任務,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完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深入挖掘非遺蘊含的有益價值,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擦亮北京文化金名片,傳承北京歷史文脈,推動非遺保護利用更好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社會善治,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北京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基本原則是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堅持科學保護、提高能力,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著力保護傳承實踐、傳承能力和傳承環境。堅持尊重主體地位、調動各方積極性,促進非遺傳承實踐成為廣泛的社會自覺。

  具體來說,近年來北京持續推動非遺專項資金建設,加快修訂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夯實政府保護非遺主體責任。同時,加強市級非遺聯席會議機制建設,統籌全市非遺保護工作。

  目前,國家級、市級、區級組成的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也日益健全。截至目前,北京共有12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144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18項榮登6月10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中,在全國名列前茅),公布市級代表性項目273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3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49人。

  區級管理辦法相繼出台

  伴隨非遺法實施,各區也因地制宜開展工作,提升非遺保護的法制化水平。目前,西城、海澱、通州、延慶、石景山等區已出台各自的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管理辦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和非遺保護工作規劃。

  西城區不僅在區文旅局成立了專職科室——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建立了具有獨立編制的事業單位——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還全方位搭建非遺展示平台。該區積極完善“以非遺保護中心為帶動輻射多個基地及展陳空間”為核心的區域非遺展示平台,主要包括:區非遺傳承基地(即依托區非遺保護中心建立的集傳習、演出、創作、研究為一體的綜合性傳承基地)﹔區非遺傳播交流基地(即由區屬華方公司建立的“月壇雅集傳藝薈”,該基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遺產青少年傳習基地)。同時,圍繞區級層面的傳習展示平台,內聯升傳承展館、京彩瓷傳承體驗館等21個非遺博物館、傳習所、小微博物館建設也得以不斷完善。此外,正在建設的位於什剎海地區的西城區非遺展示中心建設項目將在未來的西城區非遺展示傳習傳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東城區非遺保護機構與教育機構合作啟動了非遺進校園活動,不僅組織傳承人走進學校也面向中小學教師開展非遺課程培訓,將非遺的傳習隊伍不斷壯大。該區建立了區級非遺博物館,並作為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公眾開放。館內的近400組件展品,涉及60余個非遺項目。同時,該區還有2家國家級、5家北京市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眾多非遺項目參與了2014年APEC峰會、2017“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等重要活動的建設和展示。促進傳統工藝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以保持非遺技藝的傳承性為前提,鼓勵將非遺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創意產品。

  石景山區自2016年出台《石景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后,已完成4個年度專項資金共計983.554萬元的撥付工作,全區共50個非遺項目保護單位獲得專項資金支持,直接惠及群眾達153萬人次。

  海澱區也已經建立了14個成員單位參加的非遺聯席會議制度。

  系統化保存珍貴資源

  為系統保存記錄北京的非遺資源,北京實施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程,對48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了細致的記錄工作。目前已形成視頻成果500余小時,收集資料11000余份,整理口述文字稿370余萬字。同時,北京非遺叢書已編輯出版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30冊)。《北京志·非物質文化遺產志》也已完成編撰。

  伴隨著老一輩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步入老年,搶救性征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工作也是重中之重。目前,北京已征集到代表性傳承人的優秀作品321件。

  東城區已出版了《北京市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東城瑰寶——北京市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匯編》,全面記錄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概況。

  朝陽區也積極探索,於2021年6月9日發布了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測試版),該數據庫對本區各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資源進行系統、規范存儲,初步實現了非遺資源的數字化記錄、保存、展示和傳播。

  融入現代生產生活

  非遺傳承活力增強

  非物質文化遺產源自厚重的傳統文化,更來源於人們一點一滴的日常生活。為讓這文化之水生生不息,北京的非遺工作始終重視讓傳承與保護融入當代的生產生活,增加傳承活力。

  對接市場刺激消費

  為拓展非遺市場化保護途徑,北京近年來推動“非遺+消費”模式。僅2020年,就組織70余家非遺老字號參加京城非遺惠民消費季活動,為大眾構建百年非遺老字號的“雲逛街”模式。據統計,消費季期間電商平台銷售額近4億元,線上直播50余場次。同時,嘗鮮“非遺+金融”,推出全國首張非遺傳承人專屬銀行卡和首套非遺主題銀行卡,目前已辦卡20余萬張。

  此外,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非遺結合百姓周末大舞台等公益性演出和展覽展示活動,也已經成為非遺融入人們生活的必選動作。不久,一台將皮影戲藝術和舞台現實真人表演相結合的舞台劇《影戲傳奇》即將登上舞台,為非遺魅力的展示提供更新穎的路徑。

  緊跟時代“活”在當下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圍蔓延。來自首都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人們以高度自覺性將自己的傳承工作與時下大眾普遍關注的健康問題相聯系,體現出非遺活在當下的生命力。

  面向國內,北京市文旅局與北京日報客戶端合作,推出了24期系列短片《抗擊疫情北京非遺公開課》,邀請40位國家級、市級和區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借助網絡將傳承人眾志成城助力疫情防控的一腔熱情化作技藝公開課,美化和溫暖人們的生活。

  面向海外,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際在線合作,以“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為主題,推出了68期《在線暢游北京·在家樂享非遺》DIY傳播活動,通過西語、日語、阿語、普什圖語、波斯語等12個語種對外直播報道112條,觀看量超過643萬次,傳遞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北京聲音。

  據不完全統計,全市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和傳承人參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共創作非遺抗疫作品1961件,抗疫捐贈折算金額6516萬元,為醫院、酒店、社區捐贈各類抗疫非遺產品,體現了非遺技藝古法今用的時代價值。

  2021年春節,當眾多群眾響應國家抗擊疫情的號召,取消春節離京計劃,留在本地過年時,北京市文旅局、各區非遺保護機構再次與北京日報聯合,推出了網上非遺伴您過大年活動。該系列活動在北京日報客戶端、北京旅游網、學習強國等各頻道的總閱讀量達293萬人次。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非遺以獨特文化內涵賦能旅游

  伴隨著非遺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非遺為旅游發展賦能, 助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能力也進一步增強,逐漸在文旅融合中展示出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的豐富內涵。

  “非遺+旅游”聚焦中軸線文化

  探索非遺與旅游結合的可能性,離不開本地非遺價值的深度挖掘。北京將這種文化發掘與中軸線申遺工作相結合,創作《北京中軸線文化游典》叢書。同時啟動北京中軸線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全國征集工作,全面系統梳理與追溯各地各民族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軸線近800年波瀾壯闊發展變遷中的歷史貢獻、實踐成果與創新智慧,強化具有北京印記的民族文化身份標識,筑牢共同體意識。

  立足“一城三帶”建設布局,系統梳理相應區域文化資源,加強長城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非遺資源挖掘,講好北京文化故事。

  “非遺+旅游”線路漸多

  為了在傳承人群體中拓展“非遺+旅游”思路,北京市文旅局舉辦了該主題的專項培訓,全市各區的非遺工作人員、旅游從業人員通過培訓了解到非遺和旅游相結合的可能性。

  目前,全市已推出近50條非遺主題游線路。其中,南中軸線文化探訪路等線路成為經典,深受歡迎。更有“中國名片——北京城市中軸線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入選了全國首批12條非遺主題旅游線路。

  北京市文旅局力薦的北京非遺主題商品多次在全國旅游商品大賽中斬獲金獎。在文旅局的支持幫助下,北京非遺傳承人及項目還積極參加青海文化旅游節暨中國西北旅游營銷大會、“中國旅游日”、“首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大運河非遺展等重大活動。

  文旅融合體驗推出成功案例

  經過幾年實踐,非遺+旅游融合體驗已有了越來越多的成功范例。

  僅以延慶區為例,為鼓勵更多的人傳承發展延慶傳統手工技藝,該區文旅局指導扶持悅游工坊對延慶區域人文歷史故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人等文化內容進行深入挖掘、保護、傳承和再造,以“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工匠精神”為核心,打造了位於永寧古城的悅游工坊非遺體驗基地。

  悅游工坊目前簽約非遺傳承人及民間手工藝人40位,涵蓋了豆塑、毛猴、陶藝、植物畫、烙畫、草編、鉤織、皮雕、絲陵堆繡、剪紙、布老虎、糖人、面人、根雕等二十多門手工藝。實現了優秀非遺成果與廣大游客的對接,優秀非遺技藝與社會大眾的零距離融合。2020年12月,悅游工坊入選“北京市首批文化旅游體驗基地”。

  延慶區依托“石光長城”民宿品牌開展傳統手工藝進民宿的探索。在石峽石光長城民宿內,游客上手體驗到豐富多彩的非遺技藝。

  引入現代創意設計

  加快推進“互聯網+非遺”行動

  為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新需求,激發老字號新活力,北京正加快推進“互聯網+非遺”行動。

  聯合電商平台開展線上線下互動

  2020年,北京市文旅局聯合京東電商平台舉辦“京城非遺裝點美好生活”——非遺老字號惠民購物節活動,加快探索非遺促消費、展形象、樹品牌、傳技藝、推新人、獻愛心的市場化保護新途徑,70余家非遺老字號通過直播帶貨、快手短視頻、新品首發、網絡促銷等方式講述品牌故事,線上活動與線下300多家門店形成互動。近一個月時間,各家老字號京東店鋪粉絲增長量累計9萬余人次,電商平台銷售額近4億元﹔線上直播50余場次,單場最高在線人數突破40萬人次。

  開展設計培訓提升審美當代感

  2016年起,北京市試點實施研培計劃,目前已委托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建筑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8所院校,舉辦了京津冀戲曲傳承人群研修班、京津冀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培訓班、北京市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班、“燕京八絕”研修班、長城文化帶戲曲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等研修和培訓班46個。培訓全國各地、各民族傳承人群學員1140余人,涉及金石篆刻、玉雕、雕漆技藝、京繡、剪紙、景泰藍制作技藝、花絲鑲嵌制作技藝、昆曲、京劇、評劇、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等多個非遺項目,舉辦兩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成果聯展。

  跟隨培訓的調研顯示,當今活躍在一線的非遺傳承人以年輕人為主,他們渴望著將自己所熟悉的二次元文化、網絡流行文化與非遺保護傳承相結合。培訓中能夠幫助他們提升當代審美的設計輔導類課程普遍受歡迎。這些來自非遺保護一線人員的心聲,也為日后的非遺生產性保護提供了更寬廣的思路。

  首都的非遺保護傳承不斷取得可喜成果,在“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下,北京非遺的傳承保護成果越來越彰顯出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成為文化愈加自信的有力表現。在不知不覺中,北京非遺越來越活、越來越近、越來越贏得群眾的認同、參與,進而形成全社會共同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正向積極循環鏈條,為更久遠的文化傳承打下堅實基礎。

(責編:孟竹、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