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集中對外開放

展示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建過程中的“北京貢獻”

2021年06月02日08:48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展示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建過程中的“北京貢獻”

  昨天,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莫高義出席開放日儀式。

  儀式主會場設在李大釗故居,同時在北大二院舊址(原北大數學系樓)、馬駿烈士墓、李大釗烈士陵園、長辛店二七紀念館、陶然亭慈悲庵5處革命活動舊址設分會場。

  北京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主陣地、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孕育地之一,由此形成了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群,在中國共產黨創建史上具有獨特地位、獨特貢獻、獨特價值。

  作為首善之區,北京市通過革命活動舊址彰顯在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對馬克思主義傳播及全國黨組織建立的輻射力、影響力,突出展示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建過程中的“北京貢獻”,系統呈現北京黨組織開創北方革命事業新局面的重要歷史,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全社會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力弘揚革命文化、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充分挖掘和展示首都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加快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中央宣傳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大力支持下,本市統籌規劃開展了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深入研究和挖掘其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對革命活動舊址進行文物保護修繕、展覽展示提升,並開展舊址周邊環境整治和相關文藝作品創作等工作,集中展示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的光輝歷程。 (本報記者 張驁)

  沉浸式話劇、中小學課文情景重現——

  李大釗故居講述“播火者”的奮斗

  昨天,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圖為講解員為前來參觀李大釗故居的學生做介紹。 本報記者 方非攝

  本報記者 張驁

  昨天,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集中開放,李大釗故居中,沉浸式話劇《播火者》,中小學課文中的情景一一呈現,為參觀者講述李大釗先生的故事。

  “一直盼著與曾祖父‘見面’”

  “大釗先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播火者,他播下了一團火,帶來了一束光。”李曉莉的聲音有些顫抖。她是李大釗先生的曾孫女,昨天,她回到曾祖父曾居住過的地方,“我一直盼著與曾祖父‘見面’。”李曉莉說。

  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一座三合院,古朴靜謐。李大釗先生和妻兒曾在這裡生活了近四年。這是他在故鄉之外與家人生活時間最長的一處居所。也正是在這裡,李大釗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創建中國共產黨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進院,迎面就是李大釗先生的銅像。李曉莉站在銅像前,給曾祖父獻上一束潔白的花朵。從小,她從父母和祖輩口中聽過很多關於李大釗先生的革命生活往事。能參加李大釗故居開放儀式,她很開心。李曉莉話不多,她每走到一處房間,都會多看一會兒、多停一會兒。初夏時節,故居裡的兩棵海棠樹花開正香。李曉莉在樹下凝視良久,拍下一張照片。當年,就是在海棠樹下,李大釗與妻兒分別。

  中小學課文情景重現

  昨天,與李大釗先生“見面”的還有來參觀故居的同學們。他們整齊地站成幾排,依次上前,向李大釗先生銅像獻花、敬禮。

  “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裡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又出去了。有時候他留在家裡,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我蹲在旁邊……”李大釗長女李星華所寫的《十六年前的回憶》,被收錄進小學語文課本。昨天,李大釗故居變成課堂,孩子們重溫這篇課文。

  “大家看這是一套紙做的軍棋,是大釗先生一家親手制作的,自己畫棋盤、折棋子,制作的材料是廢舊的硬紙板。”講解員范玥說。看到同學們十分好奇,范玥解釋,李大釗對於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在緊張的工作之余,經常為子女們寫兒歌,背古詩,給他們講革命道理,還帶著子女們下軍棋。“李大釗對孩子們說,其實買一副棋花不了多少錢,但是如果把錢用在更有用的地方,就顯得更有價值了。”范玥說。

  李大釗故居管理處主任劉洋介紹,李大釗故居對外開放后,針對青少年觀眾,將會重點介紹李星華和父親李大釗的生活故事,講述小學生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增加小學生觀展感受。專題展廳內著重介紹《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文章創作背景和教育意義,增強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時代感,拉近青少年觀眾與大釗先生的距離。

  《播火者》再現先生往事

  故居內,一草一木都成了舞台。

  “釗自束發受書,即矢志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為功為罪,所不暇計。”沉浸式話劇《播火者》在故居中上演,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內,還原了李大釗先生在小院兒內的生活往事。

  “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我們的黨,應該叫做中國共產黨”……“李大釗”的宣言,令人振奮。海棠樹下,“李大釗”與妻子“趙紉蘭”交談。與長子“李葆華”、長女“李星華”一起彈琴,歌唱。他緊握妻子的手,摸摸孩子們的頭,目光裡寫著溫柔。與家人分離,“李大釗”的眼中有不舍,“守常,你去吧,這個家我守著。”妻子說。“孩子們,要保護好自己,保護好媽媽。”“李大釗”說完,眼中又重現堅毅。

  據介紹,該劇改編自實景劇《父親·李大釗》,由多位在校中小學生與西城區專業演員共同完成。該劇以故居為場景,選取李大釗1920年到1924年在此居住時的建黨活動和家庭生活片段,從對青年學子的幫助到對膝下兒女的教育,再現了李大釗的精神風范和革命情懷。該劇將針對不同人群不定期演出。

  精粹之作《史學要論》展出

  李大釗故居內展覽由原狀陳列展和名為《播火者——李大釗革命思想與實踐》的專題展兩部分組成。展廳中播放著經高清修復的李大釗存世僅有的8秒鐘影像資料,館藏一級文物,也是李大釗史學思想的精粹之作——《史學要論》展出。劉洋說,當時教授上課是沒有固定教材的,李大釗先生寫就《史學要論》后,去商務印書館印刷,當作教材發給學生。因受眾量小,存世量少,顯得格外珍貴。

  站在李大釗夫婦臥室炕邊可以望見西廂房內場景,參觀到西廂房又可以回望見臥室。劉洋說,當年,西廂房作為黨組織早期活動會議室。開會時,趙紉蘭就坐在炕上做針線活,為會議成員望風。並隨時查看西廂房內開會的情況,根據會議進程去西廂房給大家添水。

  李大釗故居開放時間

  每天9時至16時開放。周一、周二閉館,故居周三至周日開放日期間對外公開5個預約時段。

  市民可登錄李大釗故居微信公眾號,登記參觀者的真實姓名,本人有效身份証及手機號碼,實名制預約參觀。

  每小時接待預約觀眾不超50人,日限流250人。

  陶然亭慈悲庵重新亮相——

  “五團體會議”會議室恢復歷史原貌

  昨天,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陶然亭慈悲庵正式開放。《先驅者的奮斗——慈悲庵黨的早期革命活動》專題展同時與觀眾見面。本報記者 程功攝

  本報訊(記者 葉曉彥)從昨天開始,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革命先驅曾秘密開展革命活動的陶然亭公園慈悲庵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市民在這裡可以參觀革命舊址及紅色主題展,重溫革命先驅走上馬克思主義道路的那段珍貴歷史。

  作為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之一,昨天一大早,慈悲庵重開大門,這個位於陶然亭公園湖心島西南處、始建於元代的老建筑重新綻放它的光芒。

  陶然亭公園工作人員介紹,慈悲庵院落面積2500平方米,建筑面積860平方米,是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先進知識分子在北京開展秘密活動的場所之一。“五四”運動前后,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都曾在此進行秘密革命活動。

  經過一年多的維護,陶然亭慈悲庵重新亮相於市民眼前。

  在其中一間展室裡,記者發現了一張拍攝於1920年8月16日的老照片,這就是著名的“陶然亭五團體會議”。當天上午,李大釗領導的北京“少年中國學會”和周恩來領導的天津“覺悟社”以及“青年工讀互助團”“曙光社”“人道社”五個團體的代表,在陶然亭慈悲庵北配殿召開聯席會議,史稱“陶然亭五團體會議”。李大釗、周恩來、劉清揚、鄧穎超、鄧中夏等23位代表參加了會議。

  “我們征求文物專家的意見,根據這張照片,恢復了這間會議室的原貌。”陶然亭公園管理處基建科科長郝剛雲帶著記者走進北配殿。對比這張老照片,這間舊址幾乎復原了照片上的建筑原貌。“以前這裡是個吊頂,我們根據照片恢復成了人字形木結構屋頂。”郝剛雲又帶著記者看了看窗戶,“窗戶也都換成了當時的支摘窗,盡量恢復到原來的模樣。”

  公園對舊址的維護還體現在很多細節上。郝剛雲帶著記者來到大門口,這裡展示著一張1920年1月18日毛澤東同志與輔社同仁在慈悲庵門口的合影,合影的背景是一棵大樹、慈悲庵的大門和一間配房。“這棵樹不是當年的樹了,但是這間配房我們完成了原狀復原。”郝剛雲說,此前配房的門裝的是鐵藝欄杆,維護過程中根據這張照片進行了改造,拆掉鐵藝門,更換成了寶瓶門。“我們盡量原汁原味地還原,讓市民游客能體驗到舊址的歷史原貌。”郝剛雲說。

  在慈悲庵重新亮相的同時,一場名為《先驅者的奮斗——慈悲庵黨的早期革命活動》的專題展也同步展出。展覽分三部分、五個展廳來追憶黨的早期紅色歲月,再現以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高君宇等為代表的革命先驅走上馬克思主義道路的歷史,其中高君宇烈士的墓碑原件首次亮相。

  游客如需參觀慈悲庵,需提前在微信公眾號“陶然亭慈悲庵預約”分時段實名預約7天以內票券,每日線上預約分4個入館時間段,人數為3300人,約滿為止。

  京報館舊址展陳報人風骨

  昨天,位於西城區的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經過布展提升正式對外開放。來自北京第一實驗小學的師生成為首批觀眾。邵飄萍之孫邵澄等革命先輩后人與中小學生一同度過有意義的“六一”國際兒童節。本報記者 方非攝

  本報訊(記者 張驁)昨天,位於西城區的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經過布展提升正式對外開放。邵飄萍之孫邵澄與前來參觀的中小學生一起緬懷傳奇報人的革命歷程。

  京報館舊址是傳奇報人、革命志士邵飄萍辦報和生活的地方,位於西城區椿樹街道魏染胡同30號、32號。佔地面積112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820平方米。1984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今年4月公布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西城區政府於2018年對京報館舊址啟動文物騰退,2019年完成京報館舊址文物修繕方案編制、報審工作,2020年開始文物修繕。

  京報館舊址包括一棟二層小樓和附屬的兩個小四合院。2019年北京市委宣傳部決定將京報館舊址建設成為紅色報業博物館,2020年3月,本市將京報館舊址列為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之一。主題展覽大綱編制、展覽講解詞撰寫和設計施工由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主持完成,展陳著重展示黨的新聞事業發展歷史和北京地區報業發展的源流與傳承。

  “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原句出自明朝嘉靖年間名臣楊繼盛詩句,邵飄萍非常推崇這兩句詩,他書寫“鐵肩辣手”四字,懸於報社牆上,用於自勉也勉勵同仁。同學們為邵飄萍銅像獻上花籃,聆聽了邵澄講述的邵飄萍與《京報》的歷史,大家深深感受到百年前中國先進分子和熱血青年為追求真理不畏犧牲的精神。

  馬駿烈士墓完成修繕升級

  本報訊(記者 朱鬆梅)位於日壇公園內的馬駿烈士墓,已完成保護修繕升級,昨天起免費對外開放。

  日壇公園西北角,蒼鬆翠柏環繞。《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歌聲響起,12名芳草地國際學校的小學生佩戴紅領巾,向烈士敬獻花籃,緬懷先烈。小小講解員值守崗位,為來到馬駿烈士墓及紀念館的市民講解,一起感悟先烈光輝事跡,汲取奮進力量。

  馬駿是五四運動時期著名政治活動家,曾與周恩來等共同發起成立覺悟社。1920年,馬駿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后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創辦東北地區第一個中共黨組織。1927年負責恢復重建中共北京市委,同年12月因叛徒出賣被捕。1928年2月,在北京被奉系軍閥殺害。

  朝陽區按照本市統一部署和要求,從保護修繕、展陳布置、環境整治、內涵挖掘、宣傳教育等方面,對馬駿烈士墓進行了全面保護修繕提升。修繕后的馬駿烈士墓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發揮鼓舞人、激勵人、凝聚人的作用,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厚植愛國愛黨情懷,促進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馬駿烈士墓每周一至周五9時至16時免費開放,周六日閉館,市民可通過電話、現場預約等方式參觀。

  北大二院舊址首展《曙光》等刊物

  本報訊(記者 李瑤)經過一年多的精心籌備,昨天,位於東城區沙灘后街55號院的“偉大開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組織專題展”開展,北大二院舊址(原北大數學系樓)同步開放,首次展示了《曙光》《北京女高師半月刊》等多部民國時期的早期刊物。

  該專題展依托北大二院舊址(原北大數學系樓)布展,分為兩層,面積1430平方米,集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組織的孕育和創立、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組織與黨的創建、一大后北京黨組織的革命活動等內容,並首次挖掘展出1919年3月10日毛澤東在北大數學樓第16教室(即本展覽所在地)聽李大釗講演的史料。

  該展覽每周二至周日9時至17時免費對外開放,周一閉館。展覽採取分時段預約方式,單日觀展人數500人以內,固定時段提供免費講解服務。

  8處長辛店革命舊址講述“北方的紅星”

  本報訊(記者 孫穎)“工人的‘工’字,上邊一橫是天,下邊一橫是地,中間的一豎是工人,工人頂天立地!”昨天上午,豐台區二七紀念館前一場微話劇《探尋紅色開端之地 講述百年青春故事——工人是天》重現1921年李大釗到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講課時的場景。包括長辛店二七紀念館在內的8處長辛店革命活動舊址對外開放,講述“北方的紅星”。

  長辛店是中國早期鐵路修造業和產業工人聚集地,也是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主要策源地和發生地之一,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起點與典范,被譽為“北方的紅星”。目前長辛店地區共有8處革命活動舊址納入全市保護傳承利用項目,包括長辛店二七紀念館、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舊址、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舊址、二七慘案長辛店舊址即警察局駐地舊址、工人夜班通俗學校舊址、二七機車廠近代建筑遺存、二七烈士墓、長辛店工人俱樂部舊址。

  豐台區通過打造“2+4”展覽矩陣,推出“北方的紅星——長辛店與中國工人運動”專題展、“光輝印記——長辛店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專題展等展覽,全景展現長辛店地區早期工人運動發展史,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走深走實,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來自長辛店第七小學的“小小宣講員”李承澤說:“通過每一次宣講,我更加了解了我生長的這片土地的歷史。正因為革命志士們拋頭顱、洒熱血,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市民可登錄“長辛店革命舊址預約系統”,通過“門票領取”板塊預約參觀長辛店革命活動舊址。

(責編:孟竹、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