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張鐵路從北京豐台經由八達嶺到達張家口,在關溝段極為陡峭,詹天佑先生創造性地修建了‘人字形’鐵路,並引進了這款國外大馬力機車——馬萊機車,使用雙機牽引,解決了京張鐵路的運輸動力問題。”昨日,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科技活動周正式啟動,來自交大附小的數十名小學生走進大學校園,了解交通的“前世今生”。
昨日上午,教育圓桌(微信公眾號:jiaoyuyuanzhuo)小編在運輸設備教學館看到,一名大學生志願者正在為小學生們講述馬萊機車背后的故事,小學生們聽得很認真,也深深地被詹天佑精神感動著。
另一邊,北交大車路協同自動駕駛仿真沙盤也吸引了不少觀眾。沙盤模擬了車路協同環境下的城市道路自動駕駛車輛的運行。據該沙盤的負責人王江鋒教授介紹,該沙盤主要演示了兩個場景,一個是單車的自動駕駛,一輛循跡智能網聯車依賴高精度電子地圖和車輛定位系統環繞沙盤道路行駛一圈,在行進過程中,車輛的激光雷達探測到前方的障礙物會進行自動避讓。另一個是車路協同場景,智能網聯車通過無線通信接收到智能紅綠燈廣播的信息,在交叉口根據實時的紅綠燈信號判斷是否通過,紅燈路口自動停車等待,在信號燈變綠時自動啟動通過交叉口。
“單車的自動駕駛車輛依賴車輛本身傳感器,需要的智能化程度很高,且觀察的范圍有限,而車路協同技術則是在車輛運行的道路周圍安上各種傳感器,相當於在車輛之外又安上了無數的眼睛,此后通過通信技術,將道路上的各種信息告訴有一定智能化程度的自動駕駛車輛,幫助車輛判斷是否需要停車、加速、轉彎等。”王江鋒用生動的語言為小學生們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單車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的工作原理。
而在第八教學樓三層的國家虛擬仿真實驗中心,一架飛機正在首都機場“起航”,交大民航運輸專業方向的學生通過機場塔台管制模擬機對飛機進行“調度”,在大屏幕上,飛機從停機位推出到滑行道再到跑道、最終飛到空中的全過程一目了然。
據了解,“創新引領科技支撐,加快建設交通強國”——2021年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科技活動周自5月22日開始至5月28日結束,為期7天。活動以“普及科學知識,助力交通強國”為主題,重點開展包括百年交通發展回顧展、交通運輸科技展、優秀學生作品科技展、交通運輸原創科普作品大賽、交通運輸科普系列講座與展覽等七項活動。
啟動會上,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副司長林強、北京交通大學副校長余祖俊等共同為科技活動周揭幕,並為9名交通運輸科學館顧問頒發聘書。林強表示,在建黨一百周年以及“兩個一百年”重要歷史交匯期,促進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協同發展,推進交通強國建設。交通運輸科技館顧問楊浩表示,交通運輸科學館充分體現出學校“愛路報國、‘知行’統一貴在‘行’”的交大特色,未來將進一步發揮科技引領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人才培養,助力交通強國建設。
本次交通科技活動周的舉辦,將進一步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科學素養,促進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協調發展,助力交通強國建設,使科技創新成果和科學普及活動真正惠及廣大師生與社會公眾。
文/本報記者 劉婧
視頻/本報記者 劉婧 宋昕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