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王薇)近日,《2021年北京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方案》出爐。根據工作方案,今年全市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新開工要確保實現300個小區、建筑面積1100萬平方米。
北京市住建委房屋安全和設備管理處副處長周蓉介紹,從“十二五”到“十三五”,本市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已進行了10年。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老舊小區改造也站在了新的起點上。本市老舊小區改造將不是簡單的改造提升,更要加強制度機制建設,改造與管理並重、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讓改造成果實現良性循環。
周蓉表示,“十四五”時期北京市的老舊小區改造,將更注重於通過政府的支持改造為老舊小區換來一個長效機制。以改造為契機,培養居民接受服務的付費意識,逐步建立對物業服務的認可,達到環境改善、引進管理、居民認可的一個良性循環。
周蓉介紹,目前,本市老舊小區改造的存量還很大,“十四五”期間,希望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本根據居民意願以市場化方式參與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彌補政府資金投入的不足,探索走出一條北京市老舊小區改造的市場化道路。2025年底,力爭基本完成全市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案例
小馬廠南裡小區
5棟樓安16部電梯 刷卡乘梯每次兩角
老樓加裝電梯是很多老舊小區改造中居民關注的焦點。昨天,北青報記者走進西城區廣外街道小馬廠南裡小區,這個建成於上世紀80年代的小區,共5棟樓,擁有283戶居民,老齡居民佔了大多數。老舊小區改造后,5棟樓17個單元門,安裝了16部外挂電梯,這些自上而下貫穿整棟樓的電梯也成了小區裡最顯眼的風景。
居民田阿姨平時腿腳不好,即便住在二樓,每天上下樓,她也習慣乘坐電梯,拿出手中的電梯卡,在感應器上一刷,電梯門自動打開,幾秒鐘就能到達二樓。每次2角錢,充值100元可以用上好長時間。田阿姨高興地和北青報記者說:“我的好多老姐妹都羨慕我呢。”北青報記者發現,由於老樓加裝電梯的空間局限,這裡的外挂電梯隻能停在各樓層間的“半層”位置,不能“直達”家門口,需要走7到8節台階,可對於老人來講,已經解決了大問題。
西城區住建委老舊小區科科長郭華剛介紹,小馬廠南裡小區是核心區內非常典型的老舊小區,外挂電梯的加裝是這個小區最大的特點,17個單元門安裝了16部外挂電梯非常難得。通過老舊小區的綜合整治,小區樓體加裝了外保溫層、改造了上下水,小區的地下管網也都進行了更換,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十二五”以來,西城區已經完成老舊小區改造620萬平方米,受益居民將近50萬人,幾乎是西城區常住人口的一半。
郭華剛表示,下一步,西城區的老舊小區改造還要在物業長效機制建設上發力,發揮黨建引領的作用,加強居民參與度,通過引進物業管理,居民通過購買服務,達到家園的共建、共治、共享。西城區還將用4年時間將存量老舊小區全部改造完成。今年,已有32個小區列入改造計劃。
泥窪路30和32號院
護窗欄全部拆除 增加外牆保溫層
淡黃色和棕色相間的樓梯外牆,和附近的新建住宅渾然一體,每個單元的門口都修建了無障礙坡道和扶手……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走訪豐台區豐台街道豐管路社區的泥窪路30和32號院,絲毫都感覺不到這是一個建成於上世紀90年代的老小區。
2018年,泥窪路30和32號院啟動實施綜合整治,2019年底竣工完成。探訪中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這個老舊小區改造最大的特點就是所有住戶陽台外的護窗欄100%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保溫、隔音、防盜都很好的新型窗戶,配合小區攝像頭功能的恢復,至今沒有居民再安裝新的護窗欄。
豐台區房管局副局長史衛紅告訴北青報記者,這個特點正是體現了豐台區老舊小區改造中追求的一個“精”字。當年,他們拆除了487個護窗欄。為什麼一定要拆?“基礎設施改造中關鍵一項就是增加外牆保溫層,護窗欄的存在會影響工程質量,其安裝位置的收口處、孔洞等可能會造成保溫層進水,熱脹冷縮后對整體工程的壽命產生影響。”阻力再大,為了小區居民今后的生活質量,拆除護窗欄的工作還是堅持了下來。
據史衛紅透露,今年,豐台區最少要有102個項目納入老舊小區改造范圍,實現四方景園、豐西路41號院等55個小區的開工。針對老舊小區改造成果的可持續性發展,豐台區還提出了“四有兩無”模式,即有業委會物管會、有物業管理、有垃圾分類清運、有停車管理﹔無私裝地鎖、無水黃,所有改造小區在竣工時都要達到這一標准,從而保証老舊小區在改造后有人管,實現良性循環。
史衛紅介紹,泥窪路30和32號院去年7月正式成立了業委會物管會,物業的進駐也正在籌備之中。
本組文/本報記者 王薇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