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機構套路多 12345一周接訴2625件

2021年05月13日15:49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付費前啥都行 付費后啥都難

  5月10日,市場監管部門對作業幫、猿輔導分別處以250萬元頂格罰款。兩機構虛構教師任教經歷、虛構課程費用,作業幫在其官方網站謊稱“與聯合國合作”,猿輔導在其網站謊稱“班主任一對一同步輔導”“您的4名好友已搶購成功……點我搶報”,這些誘騙消費者交易的行為在嚴查之下無處遁形。

  記者通過12345市民服務熱線查詢發現,市民投訴的培訓機構套路可謂花樣百出,比起作業幫、猿輔導明碼標價、有據可查的騙局,有些套路更加夸張卻又更為隱蔽,一邊是“免考下証”“交錢包過”“隨時約課”等天花亂墜的口頭承諾,令人心動不已﹔另一邊卻又在合同中悄悄規避了不履行承諾所需承擔的責任,讓消費者悔之晚矣。這些套路能否被破解?專業人士告訴記者,破局關鍵是合同。

  數據

  一周2625件投訴

  套路五花八門

  都是空頭支票

  據12345熱線的統計,5月2日至5月9日的短短一周內,市民反映教輔培訓機構規范問題的訴求就多達2625件。是什麼讓消費者頻頻中招?這些投訴乍一看各不相同,其背后是否隱藏著培訓機構相似的套路?

  記者從中隨機抽取92件涉及“培訓機構虛假宣傳”的投訴進行梳理,發現培訓機構的套路可謂五花八門。如市民反映一些成人考証班打出“免考下証”“一次考試三次免費補考”的廣告。一些考研輔導通過“價格優惠、無追加收費”吸引消費者買課。一些青少年藝術班打出的“辦卡送充值”“免費贈送大禮包”“自主選老師,隨時可上課”等廣告更是讓家長們心動不已。但這些宣傳最終落了空。

  記者發現,這92件投訴的處理結果中,一小部分已轉至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進行處理,但還有很多訴求由於投訴人未能提供相關証據而難以順利處理,另外一部分則建議雙方協商調解不成的情況下走司法程序。

  培訓機構說一套做一套,難道消費者沒轍嗎?其實,這些五花八門的套路有一個共同點:吸引報課的那些噱頭都是口頭承諾,合同裡沒有提及,甚至還有部分消費者表示付費前根本沒有與培訓機構簽署任何書面合同或協議。

  案例1

  4000元買了考研課

  第二天就要追加12000元

  前不久,王女士打算報班准備考研,“我本想貨比三家,但我咨詢完一家考研機構后,一個自稱董老師的人不停地給我打電話,催著我報班。”王女士說,董老師向她推薦購買4470元的“卓萃班”網課,包含三門課的網絡課程、全套紙質版教材以及班主任老師一對一服務,而且可以給她500元優惠券,實際隻要不到4000元。

  “她還給我發來了電子版合同、營業執照等材料,看起來挺靠譜的,而且價格也不貴,我就有些心動了。”王女士表示,還沒等她細看細想,這名工作人員又開始新一輪游說,不停催促王女士趕快報班。“她說馬上要分班上課,等分好班就不能再報名了。讓我先交費,合同留著以后再簽。”

  於是,在還沒有簽合同的情況下,王女士先交了錢。沒想到第二天董老師又打來電話,“她說要給我升級到更好的班,這個班可以百分百考上,但需要再交12000元。當時明明說好了不追加收費,而且承諾的全套教材最后我隻收到了4本,班主任一對一輔導更是沒影兒,別說輔導,連什麼時候上課也不通知,需要我自己去問。”

  發覺被套路后,王女士向董老師提出了退費。“離付款還未超過24小時,但她拖著說自己沒有權限,一直拖到第二天,已超過24小時,再通知我網課不能再退費了。后來我和工作人員多次聯系,工作人員說隻能退10%。”這期間王女士仔細看了合同,發現合同裡並未寫明自己應享受的具體服務,也未就退費事宜進行說明。

  “起訴成本太高,不值得,隻能這樣了。”王女士欲哭無淚:交錢之前說得千好萬好,怎麼都行,交完錢立馬成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案例2

  充值1萬送1萬

  誰料課難約卡難退

  張女士的孩子喜歡音樂,為了孩子,她扎進眾多藝術班裡千挑萬選,最后,一家藝術班脫穎而出。“這家培訓班打出廣告,可以自主選時間、選老師。”靈活的上課方式很適合張女士家的情況,只是價格比其他機構貴了許多。

  “但工作人員告訴我可以辦卡充值,充8000元送6000元,充1萬元送1萬元,充得越多,送得越多。”張女士想,按照這樣的算法,如果交1萬元,相當於買了2萬元的課,於是在這家機構辦了卡。

  張女士說,孩子剛上課時都很順利。但半年前,這家培訓機構突然設立了一部預約電話,規定每周一上午十點才能打電話預約。“每到周一,家長們都得守著手機,一到時間立刻打電話。”張女士說,電話很難打進去,好不容易打進去,想要預約的時間段已經被約滿了。“當初承諾的隨時約課根本無法兌現。”

  張女士表示,不合理的預約方式讓她十分鬧心,想要去退費,卻被反問:“你的孩子出國了嗎?還是重病了?”工作人員拿出合同指著條款告訴她,條款上已寫明“除不可抗力的特殊情況外(病危、事故、車禍、意外傷害、自然災害等)皆不予退費。”

  當張女士堅持退費時,工作人員則勸她說現在退費不值得,建議把課上完。原來,合同裡寫有的退費原則是“扣除已使用課時對應費用(按優惠前的原價計算)將所剩款項退還學員。”張女士已經上了近1萬元的課,“如果現在退費,相當於我根本沒有享受它的優惠,白白按原價上課。”無奈之下,張女士隻好硬著頭皮繼續和其他家長一起握著手機“拼手速”。

   答疑解惑

  專家:別急著交費,先看合同

  面對培訓機構層出不窮的花樣和套路,消費者該怎麼避免入坑?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張自豪律師建議,交費報班避免盲目沖動,把握合同內容是破局關鍵。

  ■不輕信考試有捷徑

  不要輕信考研機構聲稱的“免考下証”“交錢包過”等口號,考試和學習確實講方法,但卻無捷徑。

  ■看宣傳內容是否寫進合同

  面對商家宣傳的內容保持清醒,在付款前先明確這些宣傳內容是否寫進合同。隻有寫進合同的承諾,對商家才有約束力,否則即使商家不予兌現,消費者也往往投訴無門。

  ■糾紛解決機制不可忽略

  仔細閱讀合同,看合同條款是否有糾紛解決機制、退賠是否公平。培訓機構會在合同中聲明退賠的條件,或者消費者需支付一定的違約金,這本身是正常正規行為,但需要具體看其條件、支付違約金比例是否公平合理,自己是否能夠接受。

  ■合同內容雙方可協商

  消費者面對培訓機構往往認為自己處於劣勢一方,簽訂合同容易被培訓機構“牽著鼻子走”,認為培訓機構提供合同,自己隻有“簽字”和“不簽字”兩個選擇。事實上,通過雙方協商可以對合同進行修改,例如要求將宣傳內容寫進合同、協商寫明退賠條件方式等。 實習記者 鹿藝佳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