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解麗)繼“副處長體驗送外賣12小時賺41元”之后,4日在北京衛視播出的《我為群眾辦實事之局處長走流程》中,市人力社保局局處長將“走流程”的視角放到了員工辦理退休手續上,3小時翻閱近3000頁檔案。而通過此次走流程,本市將通過大數據整合臨近退休人員名單,按照個人退休時間提前一年發短信,提醒個人在退休前一年提早與企業或存檔機構進行檔案材料的核查,有效將檔案材料缺失等類似問題的處理周期前置。
據了解,本市每年將為超過12萬員工辦理退休,能否按時退休並且足額領到養老金,是老百姓關心的民生問題。但是,在1992年國家實行個人繳費制度前,職工之前的工作經歷需憑借個人檔案中連續工齡原始材料的記載,才可視同為繳費年限。但由於歷史久遠、檔案管理不夠規范等原因,部分個人檔案中的原始工作經歷記載出現了不完整、不連續甚至遺失的問題。這會導致延誤退休時間或無法認定工齡而少拿退休金。
為了解決退休難的問題,市人力社保局去年年底通過走流程,提出了提前6個月退休預審期,即提前6個月通知企業和個人補充相關材料。但在現實中,卻依然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在當期節目中,還有兩周就要到退休時間的市民老張,先后有過4家單位工作經歷,但在朝陽區人力社保局進行提前預審時發現張先生人事檔案中缺少了兩段1986年至1991年的經歷,這意味著如果找不到檔案記錄,老張每個月將少領幾百元的養老金。為此,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社保中心主任郭青鬆和職工養老保險處副處長李成,開啟了親歷為“准退休”市民查找補充檔案材料的艱難過程,深度體驗市民在辦理退休過程中的難點和痛點。他們通過查找老張原單位、走訪其檔案存放機構、核實其檔案流轉過程等多種辦法,嘗試幫助老張查找檔案材料。
歷經近十天的忙碌奔波,多條線索的不斷驗証和推進,十幾個部門企業的聯絡溝通,幾百個電話的執著詢問,在某家單位,李成終於在近70本年代久遠、紙張泛黃發脆的檔案中,用3個小時的時間,不間斷地翻閱了近3000頁檔案材料,最終找到了相關檔案材料。
通過此次退休審批相關問題的走流程,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指出,在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時,6個月的退休預審期顯然不夠,下一步本市將通過大數據整合臨近退休人員名單,按照個人退休時間提前一年發短信,提醒個人在退休前一年提早與企業或存檔機構進行檔案材料的核查,有效將檔案材料缺失等類似問題的處理周期前置。
同時,加強針對企業及社會存檔機構的培訓和宣傳,強化個人檔案管理的規范性和嚴謹性,並增設社保權益查詢網點,推行電子印章的使用,方便百姓通過網絡及各網點設置的自助機自助查詢社保繳納情況及自助辦理社保相關証明材料,讓百姓少跑腿甚至不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