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輛火星車命名祝融號

2021年04月25日08:2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中國首輛火星車 命名祝融號

2021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在江蘇南京拉開帷幕。

據介紹,航天日期間,航天日科普宣傳周、國際月球科研站宣介會、空間技術與發展論壇、航天專家思政公開課等40余場活動將在南京陸續舉辦。全國各地將舉辦科學講堂、航天展覽等約300項航天特色活動。

在昨天上午舉行的中國航天日主會場上,國家航天局公布了中國第一輛火星車的命名:祝融號,與我國其他航天器的命名都來自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一脈相承。

火星車全球征名活動自2020年7月24日啟動,歷經作品提交、評委函審、初評入圍、網絡投票和終審評審,確定中國第一輛火星車名稱為“祝融號”。祝融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火神,三皇五帝時掌火之官。《禮記》曰:“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火的應用促進了人類文明的肇始與發展,而我國行星際探測征程的首次任務將一次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這在國際航天領域也是創舉。將首輛火星車命名為祝融,寓意點燃我國星際探測的火種,指引人類對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續探索和自我超越。

首輛火星車的命名來自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我國其他航天器的命名一脈相承,例如“嫦娥”“墨子”“悟空”“北斗”等。以火神的名字命名中國第一輛火星車,是現代科學與傳統文化的跨時空融合,體現了航天人的科學夢想和浪漫情懷,彰顯了中國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文/本報記者 雷嘉

相關新聞

中俄將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據國家航天局消息,《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關於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聯合聲明》發布。

聲明展示了中俄兩國在月球及深空領域合作的信心和決心。

聲明明確,國際月球科研站將面向所有感興趣的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伙伴開放,在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規劃、論証、設計、研制、實施、運營等方面開展合作,並歡迎在項目的各個階段,在任務的各個層級,以實物和非實物的形式參與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表示,中國、俄羅斯將與其他國際伙伴一起,共同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是中俄兩國為推動聯合國外空活動長期可持續發展做出的又一新的重要貢獻,中國國家航天局與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國際月球科研站廣泛合作,共同推動人類航天科技發展和經濟社會進步。

2020年7月,中國和俄羅斯兩國航天機構確定了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合作。2021年3月,中俄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諒解備忘錄》,啟動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合作。根據中俄兩國計劃,后續還將發布《國際月球科研站實施路線圖》,以及明確其他有興趣國家或國際組織的加入程序。

23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聯合主辦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宣介會在南京召開。本次宣介會作為第58屆聯合國外空委科技小組委員會會議的邊會,近3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代表百余人採用“線上+線下”的方式參加會議。據新華社

2021年宇航領域十大問題和難題公布

4月23日至26日,2021年中國航天大會在江蘇南京召開。24日,中國宇航學會發布了十個“2021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旨在研判航天科技發展趨勢,識別並攻克技術難點。

“2021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是:

太陽磁場周期性反轉與太陽全球磁場探測﹔

星系生態環境中的反饋效應及“重子缺失”問題﹔

利用太空原位資源實現人類長期地外生存﹔

空間准絕對零度超低溫熱管理技術﹔

可重復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技術﹔

基於核聚變推進系統的空間飛行器設計技術﹔

大空域跨速域高超飛行器氣動布局設計方法與技術﹔

吸氣式高速飛行器內外流耦合聲振環境評估與預示技術﹔

地球同步軌道星地全天時安全通信技術﹔

空間高壓大功率發電與電力管理技術。

“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尤其是原始創新活動,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顯得更為關鍵。”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部長王巍表示,過去一年,世界航天活動呈持續高度活躍態勢,主要航天國家加強太空領域頂層戰略規劃,積極布局太空資源開發與利用,搶佔太空發展制高點和主動權。在航天強國和科技強國宏偉目標引領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航天科技解決方案和航天發展創新動力。

2020年,中國宇航學會首次發布宇航領域問題、難題。作為宇航領域廣泛聯系一線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中國宇航學會將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的征集和發布作為重點工作持續推進。

據新華社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