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數已閉店,去年的捐款今年還躺捐款箱:慈善超市怎麼了?

2021年04月14日14:18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半數已閉店,去年的捐款今年還躺捐款箱!慈善超市怎麼了?

  北京街頭有這樣一類店鋪,標注著醒目的“慈善超市”字樣,牌匾呈紅黃相間統一格式,牌匾上還會標注“社會捐贈接收”字樣。

  2011年,本市第一家慈善超市開門營業。高峰時期共有慈善超市200多家,截至目前還有100多家仍在營業。慈善超市運行10年,出現了怎樣的狀況?記者近日調查發現,慈善超市有的已經關閉門店,有的暫停了接收捐贈的功能,有的則舉步維艱,經營困難。記者從北京市接受救災捐贈事務管理中心獲悉,慈善超市即將轉型,未來將弱化超市功能,為市民提供更多公益服務。

  【詞條】

  慈善超市

  根據北京市民政局2013年出台的《關於進一步深化慈善超市創新建設的指導意見》,慈善超市是以社會公眾自願無償的社會捐助為基礎,借助超級市場的管理和運營模式,為困難群眾提供物質幫助的公益慈善機構。

  慈善超市應具備日常化接受捐贈站點功能、救助功能和社區應急服務保障功能。內部應設立社會捐助站,配備標准化捐款、捐物箱,由指定工作人員管理,手續完備﹔應為持有愛心卡、低保証及老年優待券的服務對象通過商品折扣實現卡和券的增值﹔在發生自然災害及突發公共事件時發揮救災應急保障作用。

  另外,根據所在地域環境及面積情況,慈善超市可增設超市售賣服務功能,為轄區居民提供方便快捷、質優價廉的商品服務。

  【現狀】

  閉店普遍,首家慈善超市已關門一年多

  近日,記者集中探訪多家慈善超市,發現閉店現象較為普遍。位於西直門內大街235號的慈善超市西城區中心店,曾是北京首家慈善超市,於2011年正式開業。但現在,這裡已經大門緊鎖,沒有營業的跡象。

  記者曾經在2015年到訪,當時這家超市處處彰顯慈善細節,收銀台前設有捐款箱,牆壁上張貼著捐物宣傳﹔購買商品后,消費小票上會提醒消費者,消費金額的2%已作為善款捐出﹔超市裡還設置了義賣區,將企業捐贈的衣物和經過消毒處理的居民捐贈衣物低價出售。同時,該慈善超市還承擔隨時接收、整理、儲存居民物資捐贈,以及為低保居民發放糧油等物資救助等職能。

  然而,6年后的今天再次來到這家慈善超市,卻發現大門緊鎖,門上張貼了一張通知。通知上寫著:慈善超市現已關閉,同時停止收捐,如有捐贈衣物請聯系轄區附近社區居委會進行捐獻。

  “都關了一年多了。”這家慈善超市的旁邊是西城區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門口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2019年6月還有網友對這家慈善超市進行過評論,但之后就再沒有更新。對於關店原因,這位工作人員並不清楚,家住附近的一位老者說出了自己的看法:“這家超市我進去過,貨品不多,價格一般,我寧可坐公交去附近的大超市,我猜關門是因為不掙錢吧。”

  在與這家慈善超市距離不遠的東冠英胡同內,原本也有一家慈善超市,但記者走了兩圈都沒找到。詢問胡同內一家小賣部店主才得知,早在一年前,這家慈善超市也已經關門。

  在東城區東花市大街上,也曾有一家慈善超市,與周邊店面有著相同的仿古建筑風格,但現在鐵門緊鎖,透過玻璃朝裡望去,店內堆放著雜物,看上去已閑置多時。慈善超市旁有個社區服務站,工作人員說這家超市早就不開了,好長時間都沒人來過了。

  朝陽區柏林愛樂小區附近有很多沿街商鋪,大多生意火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給大門上了鎖的慈善超市。門內依稀可見空蕩蕩的貨架。附近店鋪工作人員表示,這家店鋪自2019年就沒再開門。商鋪旁的活動區域有許多居民在散步和打牌,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他們都表示從未去過慈善超市,甚至不清楚慈善超市的存在。

  記者從此前網站上顯示開業的69家慈善超市中,隨機選擇了13家進行電話採訪,但隻有4個號碼能夠打通,其他的都已經成為空號。

  功能不足,去年的捐款今年還躺在捐款箱裡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雖然還有一些慈善超市仍在正常營業,但慈善的功能並不突出,有的甚至已經暫停收捐功能。

  在豐台區大紅門橋北的南苑路東側,有一家非常不起眼的慈善超市。門臉的一側懸挂著“社會捐助接收工作點”的牌子,另一側則挂著豆皮、豆腐、煎餅的招牌。

  走進這家慈善超市,店內經營著飲料、零食、蔬菜、日用品等,要不是角落裡放置的愛心衣物捐贈箱和捐款箱,以及幾個標注著“愛心商品”的貨架,實在看不出和普通小超市有何區別。

  記者提出,將自家舊衣服送來放進捐贈箱,收銀員連忙擺手:“現在不收了,疫情的原因,好久沒人來收了,你看,捐款箱也好久沒人來管了。”收銀員指了指旁邊的捐款箱,“去年有一對小夫婦來買東西,看見了捐款箱,投進去了100塊錢,到現在了還沒人來收。”

  記者看到,捐款箱裡,有張100元的鈔票孤零零地“躺”著。收銀員說,捐款箱有規范的管理流程,有專人負責管理鑰匙,超市的人不能開箱。“隻能等他們來收,但已經快一年了,一直沒人來。”

  除了普通的超市商品,這家慈善超市還經營面條、蔬菜等。“生意不好,工資都開得勉勉強強。”收銀員說,附近客流很少,生意一直不好。超市原本隻賣飲料、零食等小商品,為了擴展業務,採購了蔬菜、水果、面條等,但經常因為賣不出去賠錢。“我今天上午還扔了一大筐爛掉的菜。”收銀員說,因為收入有限,無法再多請一名員工,隻能她一個人盯著店鋪,勉強經營。

  在豐台區臨泓路上的一家慈善超市,記者也以市民身份咨詢了捐贈物資事宜,店主也同樣表示目前因為疫情原因尚未恢復二手衣服捐贈。“以前收過,但是現在收不了了。”不過這家慈善超市的店主表示經營效果相對不錯,因為她選擇的商品大都是比較受周邊居民歡迎的進口商品,價格也比同類超市略低。但對於收捐功能何時恢復,她並不清楚。

  【馬上就訪】

  慈善超市將轉型,搭建“公益最后一公裡”

  記者從北京市接受救災捐贈事務管理中心獲悉,自2011年第一家慈善超市開門營業以來,高峰時期,本市共有慈善超市200多家,截至目前還有100多家仍在營業。“雖然當初慈善超市的設想很好,但由於多種原因,發展得並不好,問題也不少。”該中心相關負責人坦言,目前慈善超市的確存在經營困難、捐贈業務停滯等問題。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北京最早的慈善超市由愛心家園演變而來。當時的愛心家園是為困難群體發放米面油等救助物資的場所,由政府運作,基層工作人員負責發放。為了增強愛心家園的“造血”功能,引入了超市這種社會化運作的方式,一方面方便社區百姓消費,一方面實現居民日常捐贈、傳播慈善公益的功能。

  然而,經過10年的探索,慈善超市在市場和公益之間並沒有找到合適的平衡點。

  該負責人分析,首先在政策層面,慈善超市雖然是社會化運作,但公益屬性較強,由於沒有政策的支撐,想造血卻造不出,后勁兒不足,導致有些門店出現經營不善,甚至店主閉店跑路的情況。其次,慈善超市的選址也存在一定問題,有的場地合同到期被業主收回,有的因為疏整促等原因無法繼續經營。還有就是疫情和實體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影響,“慈善超市一般場地不大,品類不太齊全,本身就不具備競爭力,根本競爭不過大商超,自然無法造血存活。”

  該負責人透露,面對慈善超市的現狀,北京市接受救災捐贈事務管理中心已調研了一年多的時間,未來的慈善超市將進行轉型,弱化超市功能,拓展慈善功能。“但弱化超市功能並不意味著退回到原來的愛心家園模式。”該負責人說,調研中發現,因為多種原因,社區居民與公益之間仍存在一定距離,未來,慈善超市將在這方面重點發力,在保持原有救助功能的前提下,增加和拓展慈善、志願服務等功能,為社區居民搭建“公益最后一公裡”。

(責編:孟竹、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