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版醫保藥品目錄3月1日正式啟用,119種藥品被調入,是近年來調入藥品數量最多、惠及領域最廣的一次。目錄實施一個多月來,不少創新藥價格大幅降低,患者看病負擔減輕,但買不到藥又成新難題。對此,專家解釋,新增藥品審核和醫保藥品配備都需要過程,解決創新藥進院難問題還需多方努力。
納入醫院目錄需要時間
付先生是位銀屑病患者。3月1日新版醫保藥品目錄實施的當天,他一大早就趕到離家30公裡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成為第一個拿到醫保報銷后的司庫奇尤單抗的患者。結算清單顯示,醫保目錄調整前原價2998元一支的150毫克司庫奇尤單抗,報銷后個人僅花費237.6元。
付先生每月需注射兩支司庫奇尤單抗,本打算找個離家近一點的醫院,“可打聽了一下,目前僅北京協和醫院、北大第一醫院、清華長庚醫院和中日醫院等幾家醫院能買到。”他說道。
那麼,醫保目錄裡有的藥,醫院為何開不了?北京協和醫院藥劑科副主任趙彬解釋,醫院內部有一個組織叫“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其職責之一就是“藥品遴選”——對新增藥品、淘汰或暫停藥品進行審核。一種藥品獲得上市資格后,必須經過委員會評審通過,醫院才能由藥劑科執行下一步的採購任務。
提高藥品配備率有過程
目前,醫療機構仍然是國家談判藥品落地的主要保障渠道,什麼藥更容易進入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副研究員曹庄通過實地調研發現,一般來說,治療領域廣泛、臨床需求迫切的藥品配備率相對較高。此外,剛獲批上市的藥品需要經歷市場推廣、臨床數據積累、臨床專家認可,這一過程也在客觀上影響了藥品在醫療機構配備的時間。“藥品通過談判進入醫保后,醫院配備率一般會有顯著提高,但配備會有一個逐漸增加的過程。保証所有談判藥品短期內有很高的配備率或最終全部配備,並不現實。”曹庄說。
2020年國家醫保目錄中藥品總數共2800種,而目前大型三甲綜合醫院的藥品品種數通常不超過1500種。曹庄認為,全面實行“藥品零差率”政策后,藥品對醫療機構從盈利因素變為成本因素,醫療機構對於藥品配備不可避免地存在成本考量。
支持優先配備談判藥品
談判藥品進醫院難,為何不能集中帶量採購?北京大學藥學系主任史錄文解釋,集採中所使用的藥品採購量主要是基於相對穩定的歷史需求量形成,但談判藥品多為創新專利藥品,上市時間不長,歷史用量數據有限。
不過,史錄文也表示,隨著談判藥臨床使用數據不斷積累、仿制藥上市、談判藥形成穩定的價格體系等因素的變化,“談判藥”也會有納入帶量採購的可能。
如何解決創新藥入院難問題?曹庄認為,政府需要完善相關政策規定,為醫療機構配備談判藥品提供支持。同時,繼續支持和鼓勵醫療機構優先配備國家談判藥品。此外,實行“雙通道”用藥保障,即在通過醫院渠道不能完全解決藥品保障的地區,可以通過定點藥店來保障患者用藥和報銷,也是一個可行的解決辦法。本報記者 楊緒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