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發布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 推出一系列新舉措

2021年04月07日14:49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重磅!北京發布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推出一系列新舉措

  《北京市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近日以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方案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為首都國資國企改革進一步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

  在這份近萬字的方案裡,一系列市場化改革導向的新機制、新舉措,成為亮點和特色。

  三個方面發力市場化改革

  瞄准“形成更加健全完善的市場化經營機制”這一戰略目標,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貴林表示,方案重點從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場化選人用人、中長期激勵三個方面提出要求。

  混改是國企改革的重要抓手。方案提出,要通過混改深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分層分類開展混改,把上市作為主要形式。到2022年力爭每家競爭類企業至少控股1家上市公司,競爭類企業資本証券化率提升到60%以上。支持和引導國有股東持股比例高於50%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持股5%及以上的戰略投資者作為積極股東參與公司治理。

  “積極引入高匹配度、高認同感、高協同性的戰略投資者,提高戰略投資者的數量和質量。”市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考慮到首都國企特殊的功能定位,推進混改要穩妥審慎。同時,支持混改企業全面建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在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

  市場化還體現在選人用人上。方案提出,加快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按職業經理人管理的經理班子成員達到一定數量。同時,大力推行企業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

  而針對國企激勵機制不足的“痛點”,方案提出,靈活開展多種方式的中長期激勵,用足用好股權和分紅激勵、股票期權、超額利潤分享等各種措施。積極探索企業員工以科技成果出資入股。鼓勵從事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國企,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原則,實施跟投。

  推不少於100個新應用場景

  剛剛過去的“十三五”,市屬國企創新加速,高精尖產業項目儲備庫入選近300個項目,累計擁有近500個各類創新平台,同時近1500個項目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眼下,在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國企又將扮演何種角色?

  方案表示,要積極引導國有企業大力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形成更加開放、協同的創新體系。國企將加強與央企合作,爭取重大產業和創新項目在京落地。加強國有企業與中關村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協同創新,推動國有企業優先採用首台(套)裝備和首批次新材料,開放應用場景,主動參與“三城一區”建設。

  “與過去相比,更加注重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張貴林表示,為此方案明確提出一系列可量化的“硬指標”,並將研發投入強度納入國企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如到2022年,市屬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不低於10%,三年累計新增研發投入不少於1200億元,工業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部分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

  創新成果怎樣變為“真金白銀”?對此方案提出,國企要聚焦“高精尖”產業,圍繞創新鏈、產業鏈落實攻堅任務“揭榜挂帥”機制,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在城市出行、科技冬奧、智能工廠等領域推出不少於100個新應用場景,加強科技成果在京轉化落地。

  深度參與老舊小區改造

  把握新發展脈搏,全力服務保障首都發展,方案也對北京國企提出新要求。

  “兩區”建設是北京“十四五”開局起步的重頭戲。方案提出,服務“兩區”建設一方面要建設跨境電商保稅倉、體驗店,推動王府井免稅店在京落地,打造市內免稅標杆企業。支持國企發展首店經濟,激發時尚消費和品牌消費,全力服務北京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另一方面要推動國有金融企業深度參與金融要素市場產品和服務創新等。

  服務北京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建設,方案提出,將支持國有企業積極培育數據交易市場。就在3月31日,由市屬國企北京金控集團發起成立的“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已經亮相。

  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北京國企一直走在前列。市國資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方案要求,將統籌指導國企在津冀集中布局,主動參與雄安新區建設,並加快將符合功能定位的國企向北京城市副中心轉移,扎實推進城市綠心三大建筑、行政辦公區二期、綜合交通樞紐等重大項目建設。

  北京城市更新也離不開國企參與。方案要求,國企閑置的土地、房屋資源要加快盤活利用,一批老舊廠房和低效樓宇也將改造升級,做好工業遺存保護利用。同時,鼓勵國企利用五環內和城市副中心的土地空間,優先引入補齊產業創新和城市功能短板的設施項目,五環以外土地空間優先用於高端制造項目。國企還將深度參與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讓老小區重現生機。

  作為服務社會民生、保障城市運行的“頂梁柱”,按照方案要求,國企還將加大交通、水務、能源、環保等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力度,優化地面交通線網,開通軌道新線,方便市民出行。同時,支持國企積極參與保障房、人才公租房及養老設施等民生工程建設,改善市民生活條件。

(責編:孟竹、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