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封來自“中國天眼”的邀請函——3月31日0時起,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向全球天文學家征集觀測申請。所有國外申請項目統一參加評審,評審結果將於7月20日公布,觀測時間將從8月開始。
“中國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能夠接收到100多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自2020年1月對國內開放運行以來,這一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已發現300余顆脈沖星,並在快速射電暴等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在科學家眼中,它能刺穿“光年之外”,能洞悉宇宙“前世”,是個身在窪地、心系深空的“天空實驗室”。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李菂說,“中國天眼”的靈敏度超群,使它在很多領域具備超強“發現力”,以及突破的潛力。它可以驗証和探索很多宇宙奧秘,比如引力理論驗証、星系演化、恆星和行星起源,乃至物質和生命的起源等。
李菂說,天文學是個開放的學科,大部分“天眼”早期科學成果都有國際專家參與。面向全球科學界開放后,交流合作會更多。“中國天眼”科學委員會和時間分配委員會的成員是中國人,但相關評審是按照提交申請所屬的專業領域,交由國際頂尖專家評審,完全與研究前沿接軌。
由於“天眼”是中國獨資的大科學工程,有既定的科學任務和規劃,包括多科學目標漂移掃描巡天、中性氫星系巡天、銀河系偏振巡天、脈沖星測時、快速射電暴觀測等在內的先導項目,大多已由中國科學家領銜。
據李菂介紹,在時間分配上,外國科學家總計可以分享10%的望遠鏡時間,按照項目評審的打分情況,在這10%的時間內進行分配,預計競爭會比較激烈。
回溯原初宇宙,揭示更多宇宙奧秘,這是建造“天眼”的原動力,也是終極目標。因此,“天眼”需要聯合各國科學家,以開放的態度對全球開放。外國科學家可以獨立或者作為首席專家主導一些研究項目,有潛力的探索性項目也會得到支持。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天眼”向世界全面開放,彰顯了中國與國際科學界充分合作的理念。在開放合作中,中國的科學重器將更好地發揮效能,促進重大成果產出,為全人類探索和認識宇宙作出貢獻。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