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條智能斑馬線在中關村丹棱街東口路口亮相已經有半年了,紅燈亮起時不但有語音警告,系統還會把闖紅燈的行人抓拍下來,呈現在路口的大屏幕上。這種警示新方式有效減少了闖紅燈的行人數量,但也引來了一些質疑:闖紅燈的人被循環“展示”曝光,是不是小題大做?
抓拍后闖燈人少了
“您已闖紅燈,請遵守交通規則……”昨天晚高峰,在丹棱街東口路口處,一位女士不顧紅燈,旁若無人地走向斑馬線,智能語音系統馬上發出了警告,抓拍系統也將闖燈行為拍了下來,在路口兩側燈杆的屏幕和路北的大屏幕上循環播放。兩位穿校服的學生小聲交流:“這樣被拍下來多尷尬呀!”
正在值守的公共文明引導員王忠慈說:“自打去年智能交通信號燈安裝以來,在這個路口闖紅燈的人少了很多。好多人一看別人闖紅燈被拍,自己就不好意思闖了,我們也不用總吆喝了!”在記者探訪的一個小時內,不到10人闖了紅燈,其中還有幾位是因為剛走到斑馬線中間,紅燈就亮了起來,並不是有意為之。
不過,也有市民質疑這種方式是否合理。李女士說:“我覺得約束歸約束,不至於把人臉放在屏幕上循環播放。這要是在周圍工作的,被同事看見了,多難為情啊!”
該方式沒侵犯行人肖像權
記者發現,被抓拍的行人在路北的大屏幕上會分四張照片呈現,其中至少一張能清晰地看出面貌﹔在路口兩側燈杆的屏幕上,被抓拍的行人面部會被放大,也會循環播放。有市民質疑這種“展示”的方式會不會侵犯行人的肖像權?
匯源律師事務所律師魏曉東表示,這種由執法部門設立的用於公共管理目的的措施,不涉及侵犯行人肖像權的問題。而且,目前《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對於行人闖紅燈的懲罰措施,已經不能對行人形成有力的約束,反而這種新方式能起到較好的勸阻效果。
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許浩則提醒,對於行人闖紅燈這種“輕微違法”行為,有關部門在推行新約束方式的時候,也應考慮到“懲罰”的執法依據。實習記者 徐英波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