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春花綻放,京郊的溝道和岸坡開始泛綠。這道綠色生態屏障的形成,要得益於北京市多年來持續開展的水土保持工作。市水務局最新監測數據顯示,與2011年第一次水利普查結果相比,2020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1116平方公裡,相當於北京市總面積的7%。
門頭溝區炭廠村邊有個國家3A級景區神泉峽。冰已消融,植被返青,很快,踏青的游客就會紛至沓來,這個小村又會迎來一個全新的旅游季。很多人難以想象,這個主打生態旅游的村落曾經是名副其實的“炭廠”。原來,炭廠村曾專門以生產明清時期皇宮冬季取暖用的木炭為業,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保護水土資源,禁止砍伐樹木,燒炭業才逐步退出。炭廠村在漫長的轉型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直到2008年,門頭溝區水務部門聯合屬地政府,開展了一場以炭廠溝為核心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恢復植被、修整梯田、綠化美化、雨洪利用……如今的神泉峽景區山清水秀、林木繁茂、山高谷深,景區5平方公裡內到處是清澈的潺潺溪水。經營著民俗旅游業的村民們開玩笑說:“過去的賣炭翁現在變成知名景區的股東了。”
作為密雲水庫上游重要的小流域之一,經過多年治理,半城子小流域已完成10平方公裡的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走在半城子小流域范圍內,生態水保設施隨處可見,一米多高的干砌石梯田專門用來保水,讓原來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地”變成保土、保水、保生態的“三保地”﹔半山坡的每棵果樹腳下,都有一個用石塊砌筑的半圓形圓盤,這也是一種水保措施,有了這些圓盤,半山坡的果樹就不會因為降水而造成水土流失,同時還能為果樹存蓄一定的雨水,有利於果樹生長。密雲水庫上游地區共有小流域179條,為了保障密雲水庫水源安全,近年來,當地持續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工作。截至去年年底,密雲水庫上游生態清潔小流域達到90%,實現了清水下山、淨水入河入庫,有力推動了區域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
市水保總站相關負責人介紹,市水務局運用衛星遙感影像技術,結合資料收集和野外調查驗証,提取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蓋度等專項信息。同時,根據降雨、土壤、地形地貌等數據,利用土壤流失模型計算土壤侵蝕模數,評價土壤侵蝕強度,繪制北京市土壤侵蝕強度分布圖,全面掌握北京市水土流失情況及年度動態變化情況。
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初步成果顯示,2020年,北京市水土流失面積為2085.7平方公裡,較2019年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86平方公裡。與2011年第一次水利普查結果相比,2020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1116平方公裡。北京市水土流失狀況持續好轉,生態環境整體向好態勢進一步穩固,水土流失實現面積和強度“雙下降”。
未來,市水務局還將以小流域為單元,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化治理,督促生產建設項目單位做好人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水務部門將採用“雙隨機”檢查方式,結合遙感手段,實現建設項目監督檢查全覆蓋,推動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臨時措施落實到位,有效降低生產建設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為人居環境改善、綠色北京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