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智慧交通請帶上“P+R”

2021年03月22日08:30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發展智慧交通請帶上“P+R”

  本報記者 李博

  2007年,伴隨著地鐵5號線的開通,北京第一座P+R停車場出現在地鐵天通苑北站的門外。自此,早上把車停進P+R停車場,再換乘地鐵前往工作單位,成了許多通勤族的日常。經歷了14年的發展,P+R停車場在緩解擁堵、減少排放等方面起到了應有的作用。如今,本市交通正快速智慧化,如地鐵實現刷碼進出站、許多停車場信息網上可查等,但P+R停車場的發展似乎沒趕上“智慧”腳步。車位難搶、位置不好找的頑疾尚未解決,不支持刷碼支付等新問題又隨之而來。

  現象1:早上車位靠搶

  早上8點半,地鐵霍營站外的400多個P+R車位就已經停得滿滿當當。不過,仍有六七輛小客車停在了入口處,等待著空位。入口處停車場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想要找到車位,至少要在8點之前來。“過了9點隻能等著地鐵有下班的員工,到時候能進來幾個。”

  正在排隊的車主黃先生說,無論來得早還是來得晚,每天早上想要進入這座P+R停車場,都需要排隊。“現在人還算少。疫情之前遇到早高峰想拐進來都難,有時候堵到黃平路上去,車根本過不去。”

  自建成之日起,許多P+R停車場的工作日利用率就達到超飽和狀態。記者探訪北安河、安河橋北、天通苑北等P+R停車場時發現,想要停進這些停車場,至少要在早上8點前就停到位。“想停還是得早來。要是您停周邊的停車場,都是10塊錢一小時起步,就不是2塊錢這個價兒了。”安河橋北的一位停車場管理員說。

  現象2:位置網上難找

  “想找附近有車位的P+R停,但全市的P+R都在哪兒、剩余車位有多少,這些信息不知道哪兒能查到。”最近,市民王先生准備搬家,當他想要查詢自己新家附近的P+R停車場位置時,卻找不到相應的信息。“通過網上搜索,關於P+R的新聞報道有不少,但全市P+R停車場到底有多少、位置在哪兒,相關的統計信息卻根本查不到。”

  記者登錄北京市交通委網站發現,“便民服務”一欄可查詢備案停車場的信息。但是在使用時,需要查詢者提供停車場站的具體名稱才能進行查詢,查詢得到的信息也隻有停車場經營者、車位數量和備案証有效期等信息,無法滿足市民尋找停車場的實際需要。

  記者注意到,為了宣傳和介紹P+R停車場,部分停車經營企業在P+R停車場的入口處張貼了二維碼,掃描后可以查詢到P+R停車場的收費價格、位置信息和車位數量等信息,不過能查詢到的范圍也僅限於該企業下轄的P+R停車場,無法查到全市的P+R停車場。

  現象3:設備老舊難刷碼

  家住昌平區陽坊鎮的張先生經常開車至北安河地鐵站,然后換乘地鐵去上班。不過讓他不解的是,這座P+R停車場隻支持一卡通實體卡刷卡。為了能停上車,他特意跑到了一卡通的營業網點買了一張實體卡。

  記者在北安河站P+R停車場看到,這座車場入口處的欄杆上張貼著一張通知,上面寫著:“本車場暫不支持手機一卡通刷卡進出。”工作人員向記者解釋,由於使用P+R停車優惠需要乘坐公共交通記錄認証,因此車場現在不支持其他支付方式。而且因為沒有掃碼設備,億通行、北京公交、一卡通等二維碼現在也無法使用。

  不過,針對P+R停車場支付方式單一的問題,目前相關單位也在逐步研究改善中。2020年12月,交通部門相關負責人在做客廣播節目時透露,停車管理部門計劃將公共交通乘車APP上的掃碼乘車記錄,也納入到P+R停車出行優惠認定范圍。除了目前P+R停車場支持的一卡通支付外,還要引入微信、支付寶、ETC支付方式,為出行人提供無感支付服務。

  如何跟上“智慧”腳步

  2019年,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發布《關於本市駐車換乘停車場駐車換乘車輛停放收費政策有關問題的函》,其中提出,凡在規定時間段內停放於駐車換乘停車場(即P+R停車場)的駐車換乘車輛,憑當天乘坐公共交通(含軌道交通和公共電汽車)記錄,按次收費2元。

  近年,北京軌道交通裡程持續增加,但軌道沿線P+R停車場的數量卻與數年前基本持平。市停車管理事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本市P+R停車場共有41處。

  軌道線路不斷延伸,P+R停車場為何沒有跟上腳步?一家從事P+R停車場經營的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相比路側停車和路外公共停車場,目前P+R停車2元一天的收費價格相對較低,在水電和人力成本面前,企業經營壓力較大。“如果能適當調整停車價格,也可以促進P+R停車場投資、建設、經營的運作機制實現良性循環,更好地為百姓換乘出行服務。”

  北京工業大學城市交通學院院長陳艷艷表示,近幾年,軌道站點周邊公交線網不斷加密,網約車和共享單車等新出行方式的出現,已經可以滿足短途接駁的出行需求。隨著軌道交通路網不斷延伸,城市外圍許多居住區已經實現地鐵通達,在城市外圍需要遠距離出行換乘地鐵的需求在不斷減少,因此許多地區對P+R停車場的需求也在減少。

  陳艷艷同時注意到,一些P+R停車場距離地鐵站有一定的距離,停車后仍需要走一段的距離,而且到地鐵站之間人行步道條件較差﹔有的P+R停車場車位少,車主停車需要排隊,停車體驗不佳,制約了P+R停車場的發展。她建議,今后在規劃布局P+R停車場時,應考慮與軌道站點進行一體化設計,盡量做到零距離換乘,提高換乘的便利性。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