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的第三個星期二是國際社會工作日,簡稱國際社工日。今年3月16日是第15個國際社工日。在東城區41.84平方公裡的地域內,活躍著3000余名社區工作者、2000余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他們懷著熱情與赤誠投身社區工作,被東城居民親切地稱為“東城社工”。從3月16日起,東城區今年招聘的首批168名新社工將陸續辦理入職手續,加入“東城社工”隊伍。近年來,東城區有1名專業社工獲得“全國最美社工”和“首都最美社工”稱號,7名社區工作者獲得“首都最美社工”稱號,18名社區工作者獲得“首都優秀社工”稱號,1個社區獲得“優秀社工團隊”稱號。
社區工作千頭萬緒,“東城社工”的一門傳統“必修課”就是了解社區裡的“家長裡短”,手握一本“民情日記”,每個社工對自己片區的情況都了如指掌、如數家珍。在了解情況的基礎上,“東城社工”服務居民的訣竅,就是他們手中的“四大法寶”。
多年以來,“東城社工”在“大愛情懷”“專業方法”“多面技能”和“資源鏈接”這四大工作法寶的助力之下,落實“崇文爭先”理念,圍繞“五個東城”建設,堅持首善標准,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社區幸福和諧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務群眾。他們動員社區居民和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依托社區議事廳、小院議事廳等協商平台,運用“五民”工作法,廣泛開展議事協商,統籌調動社區服務資源和力量,推動社區疫情防控、物業管理、城市治理等各項工作取得成效,用自己的真情和專業,與居民攜手共建共享社區幸福家園。
法寶1 大愛情懷
從樓房戰“疫”圖到全響應服務制堅持“大愛情懷”內驅工作開展
“東城社工”助人為樂、助人為善、無私奉獻,並把這種大愛情懷作為職業內驅力,融入工作和生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就是“東城社工”大愛情懷的一塊“試金石”。
疫情防控期間,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李德青和社區19名社工挨家挨戶排查,創新繪制出樓房戰“疫”圖,標注特殊人群重點照顧,有條不紊地守住了社區的第一道防線。李德青說:“社區黨委書記是整個社區的領頭人,關鍵時刻就要站得出、立得住、干得實,在疫情面前,就要迎難而上,為社區守好門、管好人,用實際行動織密社區疫情防控安全網。”
2020年初,接到停休通知后,和平裡街道的社工鄧海紅和張婕夫婦全身心投入到防疫一線。因為在防疫一線要接觸不同的人,夫妻倆暫時安排兒子跟著爺爺奶奶居住,一家三口變成了“兩地分居”。近一個月沒見到孩子的張婕,在工作間隙給兒子寫了一封信,她在信中這樣告訴兒子:不恐懼是不可能的,但是職責所在,為了更好控制住疫情,我們必須上前,這是責任。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現階段,“東城社工”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兩個“關鍵小事”,用心、用情、用溫度,守護著一方平安與幸福。
法寶2 專業方法
從“1+1+N”到“五民”工作法運用“專業方法”解決“疑難雜症”
經過多年的專業培訓和督導,東城區涌現出了一批能夠熟練運用“專業方法”開展社區工作的本土社區社會工作人才。專業社會工作方法也成為了“東城社工”手中的又一工作法寶。
“1+1+N”模式是體育館路街道四塊玉社區黨委書記張婧在實踐中探索出的社會動員方法,即每名社工帶一支隊伍、“N”名志願者。2019年,為破解社區志願者以老年人居多的現狀,張婧召集社工研討,從“人的需要”出發,探索中青年男性參與途徑。經研究討論,社區聚焦目標群體喜歡運動等特點,招募成立了足球隊,如今已達100余人。社區為足球隊賦能,提升成為了以青壯年男性為主的服務隊。
“五民”工作法是“東城社工”在實踐中摸索出的本土化社會工作方法,聚焦“提、議、決、辦、評”(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五個節點,圍繞協商什麼、誰來協商、如何協商、協商結果落實與效果評估等重點內容,形成問題的提出、分析、解決的閉環流程。朝陽門街道運用“五民”工作法,成立了由居民、產權單位、轄區單位組成的社會組織——史家胡同風貌保護協會,啟動了“咱們的院子”項目,由“責任規劃師”入院與居民溝通,共同設計院落改造方案,讓居民成為小院改造的主人。
近年來,東城區不斷打造社工分層分類培養體系,提高隊伍能力素質,委托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實施“社區社會工作人才領導力工作坊”“社區社會工作人助力計劃”“啟明星再行動工作坊”等社區社會工作人才專業督導項目,對社區持証社工進行專業培訓和實務演練,建立區、街、社區三級專業督導服務體系,推動專業社會工作在社區深入發展。
如今,越來越多的社區工作者開始學習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方法,並有意識地把“專業方法”這一法寶運用到日常的工作中,使用社會工作專業理論和知識解決各種疑難問題。如今,全區社區工作者已有36%考取了社工師証書,社區社會工作人才比例達到80%以上。
法寶3 多面技能
從“設計師”到“理發師”修煉“多面技能”服務社區居民
除了掌握著專業社會工作方法,人才濟濟的“東城社工”可謂多才多藝,“多面技能”是他們服務社區的第三大工作法寶。
東直門街道十字坡社區紀委書記甄熙自小酷愛畫畫並經過了多年專業學習,來到社區工作后,利用自己的美術特長,為社區進行設計創作,成為了社區裡的“設計師”。
疫情防控期間,北新橋街道海運倉社區附近的理發店暫停營業,社區黨委將會議室臨時變成理發場地,安排會理發的社工姚紅艷為轄區居民“錯峰”義務理發。想要什麼樣的發型?頭發長度有什麼具體要求?一番細致問詢之后,姚紅艷開始理發,中途還不忘拿出鏡子讓“顧客”看看是否滿意,及時調整理發思路。“顧客”一個個都贊不絕口、手動點贊社區裡的“理發師”。
法寶4 資源鏈接
從“小巷管家”到“暖心幫幫團”注重“資源鏈接”打造工作品牌
多方動員社區居民、志願者、社會單位等社會力量,鏈接社會組織、專業機構,共同支持、參與區街中心工作、重點任務和社區治理,“資源鏈接”是“東城社工”握在手裡的第四個“工作法寶”。
在垃圾分類工作中,龍潭街道光明社區在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娜的帶領下,充分征求居民意見,優化站點設置,廣泛發動“小巷管家”等志願者值守﹔通過黨建共建,動員單位、物業加強垃圾分類日常管理﹔引進社會組織,制定垃圾分類公約,打造試點樓宇,形成了人人爭做垃圾分類實踐者、先鋒員、“智多星”的良好氛圍。
如今,東城區的3000余名社區工作者正在社會建設的最前線,開拓進取,勇於創新,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東城社工”已逐漸成為首都功能核心區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張靚麗名片。(王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