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北京團代表提交建議117件 涉及經濟發展科教文衛等各方面 

2021年03月11日07:59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兩會期間北京團代表提交建議117件

  北京團

  昨天,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北京代表團新聞發言人、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崔新建介紹了本次大會北京團的履職情況。到9日中午12時,共有35名代表提出各方面工作的建議117件,涉及經濟發展、城鄉建設與資源環境保護以及科教文衛等各方面。

  崔新建介紹,幾天來,北京團58名代表嚴格按照大會的日程安排,參加大會全體會議、代表團全體會議和小組會議,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認真負責的態度依法履行自己的法定職責,為大會的順利舉行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代表們在審議中對“一府兩高”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工作報告及計劃、預算報告表示高度肯定,對今后一年工作的各項部署安排表示高度認同,同時,對首都北京一年來的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表示充分肯定。

  代表們認為,“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著眼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進行了量化細化,表示完全贊同。

  代表們表示,全國人大組織法和全國人大議事規則兩個修正草案以及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具有充分的政治基礎、法治基礎,合憲合法、正當合理、及時必要,完全擁護和贊同上述三個法律決定草案。在審議發言中,代表們還提出了許多有見地、有針對性的工作建議和具體可操作的修改意見。

  依法提出議案建議是人大代表履職盡責的重要形式。到8日中午12時大會規定的代表議案提交截止時間,北京團共有5名代表領銜、211人次代表附議,向大會提出屬於人大職權范圍的議案7件,包括制定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商業秘密法、保安法,修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種子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已全部被大會議案組接收並分送全國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研究。

  到9日中午12時,共有35名代表提出各方面工作的建議117件,代表單獨提出26件、佔22%,聯名提出91件、佔78%。主要涉及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深化醫療、教育體制改革,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鄉村振興等經濟發展、民生保障、法治建設方面問題。

  其中,關於經濟發展方面的48件,佔41%﹔關於城鄉建設與資源環境保護方面的15件,佔13%﹔關於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方面的18件,佔15%﹔關於社會及公共事務方面的15件,佔13%﹔關於法治建設方面的21件,佔18%。

  同時,會議期間,代表們積極通過媒體發聲,回應社會熱點和群眾關切。到目前為止,有70余人次代表通過網絡、視頻、電話、書面等非現場方式接受媒體採訪,回答了20余家中央、市屬和行業媒體提出的近300個問題。其中,24位代表先后走進視頻採訪室,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審查‘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修改全國人大組織法、全國人大議事規則的重要意義”、“發揮人大常委會職能作用”、“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以及過去一年的履職情況等,介紹有關情況、解讀政策法律、提出意見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團的履職情況受到中外媒體的廣泛關注。據統計,截止到10日下午,各類媒體發布的北京團履職報道超千條。

  文/本報記者 劉洋

  聚焦

  全國人大代表伊彤

  強化數據反壟斷 防止大數據“殺熟”

  此次會議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北京科技戰略決策咨詢中心學術帶頭人、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主任伊彤帶來的建議和遏抑大數據“殺熟”的措施相關。她建議,應加強對平台型企業數據壟斷問題的研究論証,強化反壟斷、防止數據封鎖,保護消費者的信息安全。

  問題:數據壟斷帶來大數據“殺熟”

  伊彤代表認為,隨著大數據應用價值的實現,企業競爭不僅表現為用戶爭奪,更表現在數據資源的積累上。目前一些大企業依靠其產品或服務,積累了大量數據資源。但由於數據“相互割裂”、“互不融通”,形成“數據孤島”現象,大量中小微企業難以享受數據紅利。

  從行業角度來看,伊彤談到,數據排他性使用容易致使優勢企業形成壟斷地位。規模較大的平台佔有更多的用戶,在數據收集和使用上具有壟斷性的優勢,這種企業會根據其掌握的行業數據制定掠奪性的競爭策略,提高行業准入門檻,阻止其他競爭者進入市場。

  從用戶角度來看,數據優勢企業可以通過對用戶的洞察形成“畫像”,提供不公平的差異服務,即大數據“殺熟”現場。

  伊彤總結說,現階段缺乏有效明晰的數據流通規則,現有法律體系在促進數據利用、遏制數據壟斷方面存在不足,促進數據流通的效果不強。由數據封鎖帶來的市場壁壘,導致企業創新積極性受創,技術進步受阻,社會公眾難以充分享受科技成果,同時還使用戶隱私保護方面的隱患增加。

  措施:促進網絡資源共建共享

  伊彤認為,開放共享是大數據產生大價值的必要條件,跨界融合是大數據發展的最大特征和價值所在,隻有大融合才能讓數據釋放價值、爆發力量。

  為此她建議盡快健全數據流通規則,遏制數據壟斷,打破“數據壁壘”,促進數據流轉,提高數據利用效率,充分釋放現有數據的功能和價值。

  工信部門應充分發揮其“促進網絡資源共建共享”的職責,保障數據流動的安全可控,並通過對工業和通信業行業管理,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促進數據交流。

  網信部門應依據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全局中承擔的戰略協調的功能,規范企業在使用數據中的行為,防止個人信息和隱私信息被濫用。

  監管:強化反壟斷、防止數據封鎖

  伊彤在執法方面也提了一些建議。她建議,對數據競爭引發的民事爭議,各地司法部門應在充分調查基礎上謹慎判罰或禁令,防止地方性保護司法或冒進式司法。最高人民法院持續跟蹤相關案件的處理情況,在深入調研和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市場競爭發展實際情況,對相關問題作出明確和完善的指導。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加強對平台型企業數據壟斷問題的研究論証,強化反壟斷、防止數據封鎖,盡快出台規則完善平台企業數據壟斷認定、明晰數據流通的正當行為邊界,保護消費者相關權益。

  各級檢察院應著力完善公益訴訟制度,進一步明確對數據和個人信息侵權的公益訴訟制度的立法確認和司法保障,增加數據和個人信息保護工作的職責,構建更加完善、高效、便捷的救濟體系。

  文/本報記者 劉洋

  全國人大代表李俊豐

  打造高速公路“慧養護”系統

  雨雪天氣高速公路如何養護?特殊天氣如何將實時路況傳遞給市民?如何在施工中,及時通知導行信息避免道路擁堵……此次會議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首發公路養護工程有限公司第八養護項目部養護班班長李俊豐帶來了一份《關於加強智慧養護推廣的建議》,目前,北京市已經逐步開始打造了“慧養護”系統,部分高速公路試驗路段實現了雪天自動預警除雪,雨天遇積水自動“報警”,高速路應急管理信息正逐步通過多種方式傳遞到車主手中。

  他建議,全國范圍內應加強智慧養護推廣,融合物資系統、機務系統、機械系統數據,使養護作業、養護物資、養護機械數據互通共享,實現人員、物資、機械、業務等的一體化管理。讓“大數據”賦能高速公路和國道,讓市民行車更加安全、方便。

  就《關於加強智慧養護推廣的建議》,李俊豐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提供了“慧養護”的“實操手冊”,為“慧養護”推廣提供參考。

  北青報:何為“慧養護”系統?

  李俊豐:以往公路以及高速公路養護主要依靠人員巡查,溝通也主要通過電話交流,日常養護並沒有太大問題,但如果出現雨雪天氣甚至極端天氣,這種方式就很被動。

  近年來,部分高速公路養護單位正在打造“慧養護”系統,主要是將人員、設備設施、車輛等納入一個統一管理平台。日常養護的信息、應急任務的調動等全流程的信息均可以在管理平台上實現全流程的追溯。

  北青報:這套“慧養護”系統在雨雪天氣甚至極端天氣的應急管理中可以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李俊豐:不僅僅是平台,我們使用的巡路相關設備也越來越高科技,比如,在雨雪天氣,工作人員在和氣象部門對接后,會通過視頻重點監視雨雪較大的區域,然后負責該區域的養護人員會利用現場攝像頭,實時了解應急信息,再有針對性地派出人員、車輛進行作業。

  除了視頻系統的全覆蓋,災害自動預警系統也更加智能化。比如,2019年通車的京禮高速已經實現了雪天自動預警,道路下方預埋的感應器會感知雪的厚度並進行預警,如果雪量不是特別大,可以自然融化﹔而當雪量過大時,系統會進行自動預警。

  同樣,每到雨季,高速公路的管理也牽動人心。目前,北京已經建立防汛應急指揮系統,實現重點積水部位的視頻監控和積水自動預警,泵站實現了自動化控制和狀態監測。當積水超過警戒水位時,系統會自動“報警”,方便養護人員及時處理。

  北青報:從管理的角度,“慧養護”給高速公路養護者帶來便利,司機們如何能從智慧系統獲知封路以及施工等相關信息?

  李俊豐:以往在施工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錐桶封閉道路,車主往往駕車到較近的路段才能看到,會帶來較為嚴重的道路擁堵。

  現今可以利用社會資源,使用智慧錐桶,將道路施工信息實時推送到導航系統,方便車主合理規劃出行,提升服務質量,並提示車主在施工區域小心駕駛,提高養護導改區內施工安全。

  在北京,“智慧錐桶”是由導航軟件創造的道路安全物聯網解決方案落地形式,通過對傳統的交通安全設施(如反光交通錐、三角警告牌等)進行物聯網化改造,並與地圖數據平台無縫對接,實現道路施工、事故和封閉管制信息的實時精准採集和發布,提升用戶出行效率和安全水平,目前在京已經有將近1000個智慧錐桶,確保全部施工信息能及時通知到車主。

  文/本報記者 劉洋

  對話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董事長劉飛香

  讓大國重器滿足超級工程建設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裝備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承載點,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董事長劉飛香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談大國重器的出爐過程。他介紹,在超大直徑盾構機研制領域,鐵建重工已經出廠4台15米級及以上超大直徑盾構機,鞏固了國產超大直徑盾構機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能力。目前正全力攻關高原鐵路超級岩石隧道掘進機、鑽爆法超級智能裝備機群等新一批超級地下工程裝備,為超級工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北青報:在北京東六環入地改造中,用上了“京華號”超大直徑盾構機,開挖直徑16米多。這款高端裝備研發的難度有多大?

  劉飛香:這個超大直徑盾構機,2020年9月27日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長沙第一產業園下線,整機長150米,總重量4300噸,這是我國迄今研制的最大直徑盾構機。名字就叫“京華號”,擔負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建設隧道施工任務。在現場看,它猶如一條鋼鐵巨龍橫臥車間,高度超過5層樓,刀盤涂裝從京劇臉譜中提取視覺元素,外觀鮮明奪目,凸顯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業界通常把12米及以上直徑的盾構機稱為超大直徑盾構機,超大直徑盾構機集機械、電氣、液壓、信息、傳感、光學等尖端技術於一體,對設備的可靠性要求高。在設備研制過程中,我們依托以往應用成熟的常規直徑、大直徑盾構機自主設計與系統集成技術,以及系統關鍵零部件設計和加工制造技術,最終研制成功。“京華號”應用了常壓換刀、伸縮主驅動、高效大功率泥水環流系統、高精度開挖面氣液獨立平衡控制等多項核心技術﹔同時創新搭載了管環收斂測量、管環平整度檢測、同步雙液注漿等系統裝置,使高強度、高風險、高污染的隧道掘進作業轉變成相對安全、高效的綠色施工模式。

  北青報:能研發出這樣的設備,掌握了哪些核心技術,有什麼重要意義?

  劉飛香:去年以來,在超大直徑盾構機研制領域,鐵建重工已經出廠4台15米級及以上超大直徑盾構機,分別用於杭州艮山東路、下沙路隧道工程、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長沙湘雅路過江通道建設,還有安徽蕪湖過江隧道等項目超大直徑盾構機正在車間生產制造,這些設備的研制和應用鞏固了國產超大直徑盾構機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能力。

  北青報:“十四五”開局之年,多地都出台規劃,在包括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上不乏大動作,將給裝備制造領域帶來什麼樣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匹配這些需求?

  劉飛香:當前,我國基礎建設規模處於全球領先。進入“十四五”,隨著高原鐵路、跨海隧道、南水北調西線等超級工程越來越多,對地下工程裝備的要求越來越高。早在6年前,我們就開始智能化科研攻關,形成了從部件智能到整機智能,從單一產品智能到成套裝備集成智能的發展路徑。尤其是針對高原鐵路研制的隧道裝備,經過了高原高寒高溫、復雜地質條件等惡劣工況的試驗,且具備智能化特點,能夠實現隧道建設的少人綠色作業。

  2020年12月8日,一批隧道施工裝備從鐵建重工長沙第二產業園發運,包括多功能鑽機、全電腦鑿岩台車、錨杆台車、濕噴台車、拱架台車、除塵台車等,產品類型覆蓋隧道超前地質勘探與加固、開挖、支護等施工工序,這是國產全工序隧道鑽爆法施工裝備首次批量應用到高原鐵路建設。

  現在,我們正全力攻關高原鐵路超級岩石隧道掘進機、鑽爆法超級智能裝備機群等新一批超級地下工程裝備,為超級工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鐵建重工超級地下工程裝備已成為繼超級雜交水稻、超級計算機、超高速軌道交通后,湖南“超級家族”的又一張新名片。

  作為高端地下工程裝備領域的主機企業,鐵建重工要善於顛覆性創新,推進前沿技術、基礎科學和施工工法三者結合,讓大國重器滿足更大更難超級工程建設需求﹔與此同時,要帶動全產業鏈扎實推進智能化,不斷應用新技術,全面提升產品的智能化水平,讓大國重器插上智能化翅膀。

  北青報:企業走出去方面,作為裝備制造業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前景如何?

  劉飛香:自去年復工復產以來,鐵建重工盾構機已經順利發往土耳其、秘魯等國家,鑽爆法隧道施工裝備也批量出口到中東等地區,交出了一份提神振氣的成績單。接下來,我們要積極主動把握“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大力推進海外屬地化經營,全面夯實海外經營基礎,拓寬出口產品種類,提升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廣度和深度。

  文/本報記者 李澤偉 本版統籌/徐鋒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