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發言
昨天上午,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舉行視頻會議,12位全國政協委員進行大會發言,冬奧會舉辦、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把握擴大消費的戰略基點等,委員們就不同的主題建言獻策。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運動員委員會主席楊揚
做好冬奧會相關籌辦工作 使命光榮意義重大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運動員委員會主席楊揚表示,2022年北京冬奧會必將如期舉辦。她建議做好國際方面工作,展示中國成就,講好中國故事。
楊揚表示,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是我國舉辦的重大標志性活動,是展示國家形象、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機,在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成功舉辦冬奧會將增強全體中華兒女的自豪感,給處於低潮期的奧林匹克帶來一束光。做好相關籌辦工作,使命光榮,意義重大。
楊揚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做好國際方面工作。國際局勢復雜多變,個別國家和人士試圖將體育政治化,建議有關部門通過相關渠道對不實之詞,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給予有力回擊。同時建議進一步爭取國際奧委會、國際殘奧委會,各單項體育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支持,加強與各國和地區奧委會的溝通和交流,呼吁國際體育界堅持合作、攜手共贏的原則,支持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如期順利舉辦。
二是堅持以運動員為中心,科學安全做好防疫工作。北京冬奧組委成立之初就設立了運動員委員會,並一直秉承著以運動員為中心的理念開展工作。在冬奧會防疫計劃中,運動員是重點人群,建議針對運動員群體的特殊性,以保証安全為前提,科學制定防疫政策。
三是展示中國成就,講好中國故事。2008年通過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讓世界認識了一個富起來的中國。14年后奧運會再次來到中國,我們將展示怎樣的中國給世界?建議有關部門提早謀劃,全面准備、系統安排,在冬奧舉辦之時,讓世界更加充分了解新時代的中國。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
擴大消費是我國需要牢牢把握的戰略基點之一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表示,國家要建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中,擴大消費是我國需要牢牢把握的戰略基點之一。
“當前消費拉動比較乏力,總體消費率不僅長期偏低,而且縱向來看,存在下降趨勢,疫情的影響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現象。”劉偉指出,我國擴大消費存在較大空間。在當前特定環境下,擴大消費,更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劉偉介紹,消費乏力從根源上取決於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費意願的相對下降。最近10年中國居民消費率低於上一個10年,背后是居民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負擔過重。牢牢把握擴大消費的戰略基點,需要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著手,既加強需求側管理,又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關鍵是做好針對性的制度安排。
從需求角度促消費,需要針對性做好幾方面工作。一是從提升和穩定居民收入方面進行制度改革。包括從促進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改善資源配置,完善稅收制度等方面加強制度安排。二是要提升居民消費意願。居民消費傾向不足,與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社會公共服務不充分,居民預防性儲蓄過高有關。他建議從完善社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合理調節房價,合理提升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公共服務多個角度,加強制度安排。
從供給角度促消費,劉偉建議要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除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堵點,讓高質量供給更好匹配居民需求。另一方面,激勵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讓創新能夠引領市場創造需求,從而釋放消費潛力,做大市場規模。
民盟中央副主席、自然資源部原副部長曹衛星
優化國土空間布局 提升土地資源保護利用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自然資源部原副部長曹衛星表示,我國的土地資源總量雖多,但是可以高強度開發利用的較為有限,而且區域分布極不平衡,必須走土地資源科學保護和高效利用的新路子。珍惜和用好土地資源,為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曹衛星介紹,當前我國土地資源保護與利用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建設用地開發不夠合理,部分超大城市的土地開發強度超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影響可持續發展。建設用地的地均GDP較低,與國際先進水平有很大差距。
曹衛星提到,進入新發展階段,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樹立大土地觀,實現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耕地保護制度、生態保護制度,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全力提升土地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
他建議,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構建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控,促進國內生產要素有序流動和區域協調發展。實施建設用地減量化行動,統籌控制總量,優化增量,盤活存量。此外,創新土地資源供給與管理方式,促進土地節約高效利用,深化土地供給制度改革,實行以單位產出為導向的土地資源供給方式,著力提升土地利用水平。提高土地資源承載能力,提高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水平,提升國內土地資源的承載能力和利用價值。
曹衛星還建議,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重點加強永久基本農田建設,提升耕地產能和綜合效益。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郝躍
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郝躍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當今重大科技的突破越來越依靠多學科交叉和多項關鍵技術的集成。當前我國在工業精密設備、高端半導體芯片、基礎工業軟件等若干關鍵領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迫切需要完善科技自主創新體系,切實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郝躍提到,面對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發展的迫切要求,科技工作者要更加注重自主創新,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這既需要長期厚重的知識積累,也需要科學家們瞬間的靈感爆發﹔既需要對基礎研究長期穩定的支持,久久為功,也需要聚焦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突出重點﹔既需要自由探索,也需要從源頭和底層為長遠戰略目標提供支撐,整合優化科技要素配置,開展高質量協同攻關。
“十四五”期間,對於事關國家長遠競爭力的核心關鍵領域,要全面加強科技創新部署,面向長遠目標,形成系統性的布局和前瞻性的儲備技術。迫切需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整合優勢資源,通過國家實驗室等重大科學平台,有力有序推進創新攻關的揭榜挂帥體制機制,集中力量實現“從0到1”的重大突破,著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郝躍表示,要創新科技投融資體系,企業和社會資本投入方式靈活,可以和國家科技投入互為補充,最大程度激發創新的活力。目前我國企業對短期無法獲利的前沿研究和存在不確定性的未來技術投入熱情還普遍不足,需要在增強原始創新能力上下功夫,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對接,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的融通渠道。
文/本報記者 李澤偉 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