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區北苑街道帥府社區今年新安了一批樓院門,但奇怪的是,都是“半扇門”。
平時,半扇門鎖著,居民開車進院,得先下車開鎖,才能把車開進去。
這不是自找麻煩嗎?居民倒不覺得,因為這個“小麻煩”解了困擾社區多年的停車大難題。
“這主意是大伙兒一起碰出來的,主要是為了把蹭停的車擋在外面。”魯力說。魯力家住通惠南路20號樓,他和鄰居徐世斌,是“半門計劃”的最先發起人。因為小區挨著通惠南路,周圍又有萬達廣場和好幾所學校,再加上社區不具備封閉條件,停車又免費,20號樓有限的幾個車位,都被外面蹭停的車佔著,本小區居民的車都沒地兒停。
去年深秋的一天,魯力加班到凌晨回家,圍著小區繞了好幾圈,愣是找不到一個可以停車的旮旯。他開始動起“停車”的腦筋。最開始,魯力和徐世斌計劃把全樓的車主召集起來,集資給樓院安大門,並第一時間與社區黨總支書記張巍商量。張巍也曾為解決社區停車難絞盡腦汁,聽說20號樓想搞停車自治,他大力支持,和大家一起討論、出主意。
“安大門雖然咱停車位有保障了,但騎自行車、送快遞、走路的可就不方便了,再說人人配一把鑰匙,也不現實。”張巍給大家提了個醒兒。大伙兒一商量,“要不就安半扇門,不耽誤走路、騎自行車,但是要進機動車,必須得拿鑰匙開門。”
就這樣,“半門計劃”開始實施。社區黨總支出面,召集50多名車主先后開了兩次會。門安在哪兒,怎麼安,后續怎麼管……每一條規則都由大伙兒商議確定。去年11月,通惠南路20號樓等幾棟居民樓通過圍欄組成一個封閉單元,率先安上了半扇門。
社區爭取到通州區“小微項目惠民生”的專項資金支持,圍圍欄、安門、配鎖和鑰匙,以及制作車証的錢都由這兒出。車主每人出100元,作為后續維護管理資金。同時,每位車主在停車自治管理公約上簽字,承諾自覺遵守公約條例。
“半門計劃”效果怎樣?
11月4日上午11時許,記者走進通惠南路20號樓院,從北頭走到南頭,一共數出近10個空閑的停車位。曾經讓居民著急的停車問題,順利解決了。
帥府社區其他樓的居民也行動起來。去年11月以來,通過居民自治的形式,8個樓院開始“半門計劃”。
49號樓和相鄰的40號樓、41號樓、39號樓共同組成1個樓院,實行“半門計劃”后,樓院裡的車位還比從前增加了幾個。原來,過去不少一樓住戶為阻攔其他人在自家窗根兒下停車,在靠臥室的路邊自發豎立了一排阻車樁。實現半門式封閉管理后,張巍等社區干部上門,挨家商量,“您看,現在咱們關上院門就是一家人了。一家人過日子,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我們保証停車時輕關車門,不搞出大動靜,咱家的阻車樁能稍微往路裡側挪一挪嗎?”居民幾乎沒有不答應的。
通過挪動阻車樁,院兒裡又多了幾個騎著路牙子的停車位。“以前我們家的車恨不得就是個擺設,能不開就不開,就怕開出去停不進來了。”住在49號樓6單元的唐秀平說,“現在,白天開車帶孩子出去玩兒,回來基本上都有地方停,再也不為這事兒上火了。”
目前,帥府社區的“半門計劃”仍在推進,兩個之前未納入計劃的樓院的居民也主動找上門,要求安“半扇門”。
眾人事,眾人議。“半扇門”,這個看似沒什麼科技含量的“民間土方兒”,讓帥府社區變得清靜了,居民的心情也舒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