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大石窩:林下自有“黃金屋”

2020年10月09日07:43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房山大石窩:林下自有“黃金屋”

在“黃金屋”前,辛庄村黨支部書記崔自水(右)和村民手捧榆黃菇笑逐顏開。本報記者 陳強攝

  本報記者 陳強

  剛剛過去的雙節假期,房山區大石窩鎮辛庄村80多位村民是在村裡的林下經濟產業園裡度過的。產業園被村民們叫作“黃金屋”,它是這個曾經的礦山村“借綠生金”的希望。

  從村委會往南溜達十多分鐘,眼前是一片茂密的槐樹林,“黃金屋”就藏在林下。10個大棚散落在616畝林地裡,每個棚佔地150平方米,棚裡不是普通的蔬菜,而是水靈喜人的各類菌菇。

  茂密的樹葉把陽光過濾成太陽花形狀,柔柔地洒向大棚每個角落。五十出頭兒的戴春義從大棚裡走出來,手裡捧著剛剛摘下的榆黃菇、北虫草、靈芝,“這可是名副其實的‘黃金屋’。”他粗糙的大手輕輕舉起一朵小菇,“就說這個榆黃菇吧,生產周期長、產量高,每棚年產值可達2.7萬元左右,淨收入超過1萬元。”戴春義說,自己曾當過多年礦工,還在城裡打過7年散工,一直是找零活兒干,回村在林下經濟產業園裡當上工人后,可算是有了穩定收入。

  對守著礦山的辛庄村來說,轉型不易。本世紀初,辛庄村有50多家礦廠和15家石材加工廠,2000多名村民和老戴一樣,上山可當開山工、下山可當雕刻匠,解決溫飽不是問題。為還北京一片藍天,村裡在2010年把礦廠都關了,隨后造林1300多畝,村民們如果不外出打工,就隻能靠著每畝地1000多元的造林補貼過日子。老戴說,外出打工的年月,自己像是“北漂兒”,和家人一年也見不上幾次面。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大石窩鎮廣潤庄、南尚樂等7個村中。大石窩鎮黨委書記曹燕杰說,為了讓這些曾經以礦山開採、玉石加工為生的村庄盡快走出產業轉型的陣痛,鎮黨委和鎮政府把目光瞄准了全鎮2萬多畝平原造林地塊。他們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合作,以7個村為試點,開展林下低密度養殖、林下食用菌種植、林下中藥材種植、林下花草種植等試點示范項目,林子剛栽下沒幾年,樹冠還沒有郁閉,發展林下經濟正是好時機。

  “專家們第一次進村,是個大清早,田間還霧蒙蒙的,人家連水都沒喝一口,就直奔樹林裡採樣本。”辛庄村黨支部書記崔自水說,村裡人不太懂農業新科技,但凡是和專家打過交道的村民,都相信這群腳上沾著泥土、身上帶著露珠的外鄉人。這批專家在一年裡來了7次,根據土壤環境、林木生長狀況,精選種植品種、優化建設報告,就連種植棚建在什麼位置、通風口朝什麼方向及具體原因,都在方案裡有體現。

  槐樹林下的大棚建起來了,村裡人以前沒見過的靈芝、北虫草種進來了。這些產品通過一家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高端會員定制、實體門店銷售等渠道,直接送上市民餐桌,自今年4月以來,累計銷售額達6.4萬余元。此外,林下種植的中草藥、花草也能為村集體帶來穩定收益。目前全鎮林下經濟面積已達4000余畝,共有500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在“黃金屋”周邊,專家還幫著村民分散建設了不少雞舍,養殖了3500隻“北京油雞”盤活林地,使每畝林地成功增收3000至5000元。專家說,小群分散飼養的模式可以幫助除草,減少養護成本,更重要的是,雞的糞便還能經過發酵,與枯枝落葉、廢棄菌渣一起打碎制成有機肥,循環利用到林下作物的種植中,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

  今年11月,辛庄村年出欄15萬頭豬的養殖場也將投用,經過處理的糞便也將用於制作有機肥。為了提高發酵效率,市農林科學院還為辛庄村補充了新的科技設備——一台增氧機和一大塊苫布,以往需要3個月才能制成的肥料,如今隻需15天即可完成,實現了有機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達到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最大化。

  對於平原造林地塊的未來,辛庄村已經繪制好了藍圖。村裡計劃在大力發展林下低密度養殖、食用菌、中藥材、花草種植的同時,開發農游項目,讓更多小朋友來到樹林中,親身體驗農事樂趣。崔自水說,預計到2021年底,林下經濟將帶動本村及周邊群眾600余人就業,增加集體收入150萬元。

(責編:董兆瑞、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