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戶區大變樣 大通濱河公園為市民提供休閑新去處

2020年09月25日15:08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9月25日電(池夢蕊)大通濱河公園位於通惠河與東二環護城河交匯處,呈帶狀分布,總面積8.9公頃。公園建成前,地區環境面貌臟亂、房屋破舊,是東城區的“進京第一瘡”。為徹底改變地區環境面貌,東城區將該處列為棚戶區改造重點項目,實施全面整治。按照“邊拆遷、邊整治、邊提升”的原則,2016年11月大通濱河公園綠化美化建設工程正式啟動。2017年9月完成一期建設工程,2020年完成二期建設工程。

公園建設充分體現“城市森林”、“留白增綠”、“海綿城市”及“生物多樣性”理念,以生態景觀為主, 展示大運河文化,建設體育健身設施,為周邊居民提供舒適的休憩、健身場地,成為優美的“進京第一窗”。

公園建設以生態景觀為主,合理進行功能分區,打造“一河、三區”的景觀架構,同時完善服務配套設施,建成自然、生態、野趣的城市森林公園。一河指公園沿線的通惠河、護城河水系﹔三區指生態景觀區、文化展示區、體育健身區。

生態景觀區的建設是利用拆建還綠的內城區稀有土地資源,營造一種可以讓人們放慢腳步、欣賞城市周邊景象的自然環境。景觀建設中融入“城市森林”、“海綿城市”、“增彩延綠”、“植物多樣性”等設計理念,植物景觀以春、秋兩季為觀賞特色,將綠地劃分為“濱河植物景觀帶、生態植物景觀帶、防護植物景觀帶”三大植物景觀帶,形成“綠樹成蔭、花木蔥蘢,林下休憩、花間漫步”的景觀效果,打造一處城市中的“綠肺”。

全園共計新植植物近70余種,廣泛選取北京鄉土樹種並注重豐富品種多樣性,種植了如:馬褂木、七葉樹、流蘇、猬實、太平花、胡枝子等園林植物。並結合大通追憶城牆種植了多個品種梅花,與明城牆遺址公園相互呼應。

文化展示區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將歷史文化展示融入戶外景觀。公園所處位置是明清時東便門與大通橋所在地。大通橋建於明正統三年(1438年),建成后成為大運河漕運的北端終點,故有“大通橋上望漕糧”一說。其歷史文化的展現對東城區水系文化有著重要作用,故將此公園命名為大通濱河公園。在大通橋原址區域設置名為“大通追憶”的景觀節點,通過現代造景手法,將靠近鐵路的保留建筑用“城牆”和垂直綠化巧妙的加以遮擋,並把歷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形成昔日東便門外郊野的景象:殘橋斷壁,樹影婆娑,引人追憶歷史、懷古誦今。

體育健身區結合園內的生態景觀,採用環保材料,設置健身步道、多處體育健身場地,並設置了健身器材區。其中包括,5人制籠式足球場一處(20m×40m)﹔標准籃球場一處(28m*15m)﹔半場籃球兼羽毛球場一處(14m*15m)﹔以及440平米健身活動場地,上設全民健身器材14套,供游人使用。這些健身場地與周圍的植物景觀融為一體,為周邊居民和學校提供優美的戶外體育鍛煉場所。

公園還充分考慮游客的使用舒適度,在園區內合理位置設置廁所、休息亭廊、座椅、垃圾桶、標識牌等設施﹔全園設置監控、廣播系統﹔根據北京市“公園綠地應急避難功能設計規范”,在園區符合要求的場地設置應急避難場所標識。公園全線以基礎照明為主,河岸沿線和重要景觀節點設置景觀照明,呈現“一條金帶貫長堤,萬點彩燈映碧波”的亮麗夜景效果。

大通公園建成后,將全面呈現8.9公頃的城市森林的景觀效果,建設長約3.3公裡的健身步道,新建約1800平米的運動場地,新增綠地面積4.8公頃。屆時將極大提升周邊百姓的生活環境,成為靚麗的“進京第一窗”。

(責編:池夢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