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四南北大街年底前完成整治提升 將重現“文風京韻 大市銀街”

2020年09月25日14:55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9月25日電(池夢蕊)今年7月底,東四南、北大街全面啟動了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違建拆除工作,不僅為居民騰退出通行空間、消除安全隱患,還在拆違中拆出了老牌匾、老建筑。

採取保護性修繕 展現老牌匾

凹刻著“古玩店”“大吉祥”等字樣的牌匾在東四南大街46號露出真容,在整治之前,建筑外立面經過一次次裝修提升,早已看不出建筑原貌。“拆除后發現建筑二層是老磚,一層的老磚在以前的裝修中被換成了新面磚,我們打算按照老磚的形式將一層重新修復,並將牌匾保留下來。”東四段駐場設計師孫書同說 。

東四南大街46號“大吉祥”古玩店,民國時期牌匾露真容。

經過這次整治,意外發現了許多頗具時代印記的老建筑和老牌匾,初步統計達7處,設計師在60年代和90年代老照片資料上,分別找到了這些店鋪的“原貌”。“東四南雜糧店”、“永明油漆店”、“燕陶日用雜品商店”等頗具上世紀風格的牌匾在新時代重新展現在東四南大街上。

東四南大街60號“東四南雜糧店”牌匾。

除此之外,還有時間更早的傳統建筑,東四南大街108-3-4-5號是其中最令人驚喜的一處,“拆開外包的廣告牌匾之后,發現裡面竟然是一處傳統風貌建筑,體量很大,冰盤檐和油飾彩繪形象留存還比較完整”朝陽門段駐場設計師楊婧介紹說,“與60年代老照片基本一致,但有一部分木結構柱已經糟朽了,打算採用墩接的方式對其進行修復,必須拆下來修復的構件都會進行一一編號,有專門的場地存放。”其余3處小體量的老建筑都採取保護性修繕的方式,在保障結構安全性的同時修舊如舊。

大街的老建筑修繕除了保護性修繕外,還採取了恢復性修建。東四北大街499號被周邊居民稱為”東四二條風水樓”,是清朝末年的建筑。因為建筑風格獨特,俗稱“民國樓”。設計師們經過研究,認為這座典型的民國建筑反映了清朝末年我國受西洋文化的影響,既有中式結構骨架、也有外來文化特征,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產物。可惜曾經的中式屋頂,現在已不復存在。東四段駐場設計師孫書同介紹:“我們在查找資料的時候找到了一張建筑原貌的繪畫,此次我們主要參考歷史資料,恢復損壞的側牆和台階,同時拆除外包和違規牌匾,將門窗按照原來的樣子進行修繕。”

東四南大街90號清代建筑,露出步步錦樣式老窗櫺。

隨著工程的推進,東四北大街北新橋段已根據設計方案對建筑立面開展提升,針對門窗和牌匾,設計師們為居民、商戶提供“菜單式”選擇,門窗的類型有步步錦、燈籠心、龜背錦等,設計顏色有黑紅淨、紅抹綠、木色等,包括了傳統、民國、新中式、現代四種風格,組合起來可達48種方案供居民選擇。

東四南大街94號拆除建筑外包,展現原有店鋪店招“永明油漆商店”,借助影像資料,推測是上個世紀80、90年代保存較為完整的店招。

根據設計方案,整條街不會統一恢復到某一歷史時期建筑物風貌,而是根據建筑現狀“一屋一策”開展設計。例如,東四十三條口90號將根據60年代老照片還原成民國時期的風貌、東四北大街398號則根據現狀和60年代、90年代老照片進行恢復性修建等。

違建被拆 將變身公共綠地

東四南、北大街相較於雍和宮大街,商業佔比高,商戶私自搭建的違建較多。本次東四南北大街整治提升工程,將總計拆除違法建設10000余平方米。通過拆除外擴違法建設,還路於民、增加公共綠地空間。

東四北大街62號原是一家電動車專賣店,店主將原先房屋多加建了237平方米,違建包含兩部分,其中一層是外擴87平方米磚混結構的臨時建筑用於經營,二層則是150平方米的輕體彩鋼結構的違建用來存放電池,存在安全隱患。該處拆違工作共出動50余位作業工人,拆除違建237平方米。工程首先從輕體彩鋼結構的二層開始,為了防止機械切割引燃彩鋼板內層填充物,工人們隻能手工拆除,共持續了10天時間。隨后,外擴的87平方米違建也被拆除,施工方還為原房屋重新做了保溫和防水。據了解,外擴拆除留下的空地將會設計成一處公共綠地,為居民們提供一個環境宜人、休憩的公共空間。

東四北大街376號是本次工程中拆除外擴違建較大的工程,此次將拆除385㎡。改造前,這處建筑外凸紅線4米多,擠佔了本已局促的行人通行空間。為實現大街全線3米以上的有效通行寬度,消除人行道通行瓶頸點,東四街道工作組及城管反復與業主單位溝通協商十余次,將這處大型違法建設進行拆除。通過拆違復綠,不僅消除了通行瓶頸點,並且未來將增設口袋綠地與座椅,為居民、行人提供休憩休閑的空間,讓東四南北大街重新回歸以人為本的綠色暢街。

此外,東四南大街也在加快推進拆違力度,近日,對同福夾道8號院南院臨街的違法建設進行了拆除。據了解,此處違建是一個約30平方米的內置二層,南院臨街的消防通道被用來經營超市,將消防通道全被堵死,導致居民無法正常通行,存在安全隱患。拆除后,曾經的消防通道被重新開啟。

在拆違過程中,為了防止揚塵污染,東四南、北大街全線設置了噴淋設施,在圍擋外部配備小型炮霧機,並定期洒水,保持地面濕度,確保無揚塵。白天產生的建筑渣土集中存放,及時苫蓋,統一夜間清運到消納場所。

改變施工手法 保護老排水溝

在拆除東四北大街16號至28號裝飾外包並打算進行立面提升過程中,施工方發現了一段排水溝。“由於溝蓋板的石板紋路較厚,規模和尺寸比較像以前的老物件。而且聽附近一位老爺子說在他小時候排水溝就一直存在,所以我們就請來東城區文委的工作人員鑒定一下。”北新橋段駐場設計師魯坤說。經過東城文委的查看后,確定排水溝的建造時間為民國時期。

確定了排水溝的年份,那排水溝是否還在使用中?北京排污集團提供的污水管網圖記錄著排水溝的路線圖以及使用段。有三段排水溝緊貼著大街兩邊建筑基礎,考慮到部分排水溝還在使用,不能進行填埋等簡單處理,於是東四南、北大街將原計劃採用的“貼砌”手法,臨時改變為“貼片”手法。如東四北大街16-28號、79-83號、88號採用“老磚貼片”手法。“在施工中‘貼砌’手法,原基礎要達到0.8m才可以進行貼砌,我們使用4公分厚的老磚切片后,不需要做基礎,也能達到設計效果要求,同時還不會破壞排水溝。”魯坤介紹。雖然排水溝隱藏在地下,但它的存在見証著大街的歷史變遷。

修繕充分利用、展示老物件

在整治過程中,施工方比較重視建筑構建的保護與利用,拆下來的老磚、老物料,在保証安全的前提下再利用,提高老物料的利用率。

東四北大街123號是一處民居,原先房屋的老垛已經開裂,無法繼續使用,需要進行挑頂修繕。但在施工當中,設計師發現一根柱子依然保存較好,可以繼續使用。為了更好的保存原房屋風貌,便在修繕過程中將其保留,這樣新梁架在老柱上,新舊結合,物盡其用。

在拆除東四北大街137號台階時,施工方發現台階后面藏有三塊舊時民居的台明。“這也是老物件,需要保留。”魯坤說,“我們將會把這三塊老的台明石重新露出來。”

東四南、北大街上的部分台階存在侵佔人行通道空間的問題,針對人行空間小於3米的區域,設計將縮小佔道台階,保障通行空間。例如48號人行道寬度僅2.4m,設計採取台階內退手法,將道路通行空間還給路人。

9月中下旬,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將啟動公共空間改造,包含了公共空間品質提升、道路交通優化、“多杆合一”、通信線纜及附屬設施改造、電力牆地箱美化、電力箱變三化(張自忠路以北)、燃氣調壓箱遷改、電力線纜入地整治、井蓋隱形美化等工程。整體提升工程力爭年底前完工,東四南、北大街將成為真正的“文風京韻,大市銀街”。 

(責編:池夢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