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獨具——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2020年宮廷金魚特展”開幕

2020年09月17日11:01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匠心獨具——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2020年宮廷金魚特展”於9月16日在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開幕。來自全國12個省市、30多家養殖場的70個品種、1200多尾金魚先后亮相,展覽品種之多可謂歷史少有。此次展覽由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北京市農業農村局主辦,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與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承辦,休閑垂釣協會、北京市漁業協會、北京市觀賞魚創新團隊協辦。本次展覽將持續到9月25日。

去年8月在故宮博物院延禧宮舉辦的“觀魚知樂—宮廷金魚文化與故宮博物院藏金魚題材文物聯展”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了國粹金魚的發展歷史與文化傳承,喜歡上了多姿多彩的水中仙子,在行業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得到了相關領導、多家媒體、養殖業者、廣大游客的肯定和贊譽。

為更好地留住城市的記憶,宣傳推廣宮廷金魚文化,展示首都農業風採,堅持金魚養殖技術推廣、金魚歷史文化傳承,體現都市型現代農業城市服務功能與休閑展示功能,拉動休閑漁業產業發展,特舉辦此次金魚展覽。此次展覽,也是希望在全國人民共同抗疫的背景下,宣揚積極進取、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奮斗精神,共享休閑農業發展帶來的美好生活。

本次展覽,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之際,繼2019年金魚回故宮展后,又在太廟舉辦金魚特展,也是為偉大祖國的快速發展和繁榮昌盛獻禮。同時展覽時正值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舉辦,作為休閑農業的一部分,展覽也可愉悅首都市民休閑生活,為拉動觀賞魚產業發展、富裕農民和養殖戶貢獻力量。

展覽方式採用傳統木海與水生植物造景、盆景展示相結合的方式,打造盆盎生趣、金鱗悠然的美好景觀享受。歷史文化展區採用情景再現模式,聲情並茂、活靈活現地展示出金魚的歷史發展脈絡與華夏文化底蘊﹔藝術文化展覽匯集了當代畫家對金魚的藝術詮釋。

本次展覽還特設了武漢地區金魚展專區。武漢專區以10個木海組成,將展出武漢特有的貓獅品種,以及極具武漢本地特色的珍珠品種。武漢貓獅與虎頭金魚形似,是20世紀末期出現的新品種,為武漢金魚代表品種之一。武漢貓獅頭部豐滿,肉瘤發達,頭頂部呈塊狀,眼睛、吻都被發達的頭瘤覆蓋,形似貓臉,憨態可掬,深受廣大養殖愛好者喜愛。武漢珍珠又稱鼠頭珍珠,其特點是頭嘴如老鼠般尖小,正常眼,腹部渾圓,俯視身體呈正圓球體,頭部和身體銜接處,有明顯的“肩膀”輪廓,尾柄又細又短。鱗片上堆積有大量的鈣質,中央呈堅硬的半球形凸起,像一粒粒晶瑩飽滿的珍珠,以此得名。我們期待著這個專區展現出武漢觀賞魚業者和魚友,抗擊疫情和洪水的拼搏奉獻精神,養殖金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堅持不懈、克服萬難的執著精神。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是全國最早陳列金魚的公園之一,優秀的觀賞魚品種和濃厚的文化氛圍吸引了眾多的觀賞魚愛好者來園觀賞。1935年,由“金魚徐”送選的宮廷金魚,參加在太廟舉辦的北平市物產展覽會,並榮獲特等獎。建國后,在“魚把式”孫寶林師傅的帶領下,文化宮金魚可謂家喻戶曉,尤其是“木海觀魚”堪稱當時一大盛景。2015年,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與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合作恢復了位於太廟玉帶河東北隅的金魚展示區,名曰“魚之寓”。

北京是中國金魚的發祥地之一,歷來就有養殖和賞鑒的傳統。金魚作為國粹,積累、沉澱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自明朝以后,宮廷金魚被紫禁城勤勞、智慧的“魚把式”們培育、發展起來,至清朝達到了鼎盛時期。曾有300多個宮廷金魚品種爭奇斗艷,可謂異彩紛呈、種類繁多。故宮、勞動人民文化宮、中山公園、天壇公園、紫竹院公園、北海公園、北京動物園都曾經養殖或公開展示過金魚。在北京市民的生活中,在歷史文獻的記載中,在民俗、宗教、傳統藝術、歷史發展中處處可以看到金魚游曳其間的身影,美不勝收,回味無窮。北京市現有觀賞魚養殖場240余家家,養殖面積6798.57畝,直接從業人員700余人。北京市觀賞魚養殖品種構成上,金魚、草金魚約佔50%,錦鯉約佔40%,其它(熱帶魚、水生觀賞動物)約佔10%。金魚主要包括龍睛、珍珠、王字虎頭、鵝頭紅、望天、鶴頂紅、水泡等30多個品種,錦鯉主要包括紅白、墨底三色、白底三色、黃金、丹頂、淺黃、秋翠等20多個品種。養殖模式逐漸向工廠化、生態節水方向發展,佔比養殖面積達到40%。京郊草金魚苗種年產量在12億尾左右,商品魚2億尾﹔金魚苗種年產量在8000萬尾左右,商品魚1000萬尾﹔宮廷金魚苗種年產量200萬尾,商品魚不到2萬尾。錦鯉每年產出苗種9億尾左右,商品魚600萬尾。

為推動北京市觀賞魚產業發展,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北京市觀賞魚創新團隊、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在觀賞魚產業科研、宣傳、推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從2010年成立休閑漁業科,多年堅持實施推廣觀賞魚進城入園項目,在北京市30多家社區、10多個公園、20多所學校、兩家醫院開展觀賞魚宣傳推廣活動,在公共場所建立了12個觀賞魚休閑景觀,舉辦了8屆金魚錦鯉大賽,在觀賞魚飼料、魚病、育種、分子遺傳、宣傳推廣服務等方面成績顯著。

金魚在中國已有超過1700年的歷史。全國除西藏外,所有省市都有金魚生產養殖,並且形成了以京津地區、福建、山東、蘇杭地區以及廣東等地為代表的全國金魚主產區。2018年我國淡水觀賞魚產業直接產值77.28億元,其中金魚產業約為12.88億元。以金魚為代表的觀賞魚產業已成為漁業新的增長點,也是多個地區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當今世界各國的金魚品種都是直接或間接由中國傳入。在人類的文明史上,中國金魚承載著深厚的華夏文化,伴隨著我們生活了近千年,是世界觀賞魚歷史上最早的人工選育品種,在許多國家被譽為“東方聖魚”“華夏瑰寶”,無愧為中國國粹之稱號。

在一代代金魚養殖者的努力下,中國金魚至今仍向世人演繹著動靜之間美的傳奇。金魚是一條蘊藏著豐富文化底蘊的魚,一條飽含中國人民勤勞與審美的魚,一條帶有華夏文明與智慧印記的魚,一條人性化了的魚和極具觀賞性的魚,是世界上流傳至今並將永盛不衰的“自然與文化遺產”。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