鷂兒胡同年底將再現南中軸風貌 展現明清至近現代各時期建筑特點

2020年09月14日15:21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鷂兒胡同年底將再現南中軸風貌

  為再現南中軸景觀風貌,西城區天橋地區將對鷂兒胡同等地進行修繕。記者了解到,目前鷂兒胡同修繕已進入施工階段,預計年底前完工。改造完成后,鷂兒胡同內的建筑牆體將展現出從明清至近現代各時期的建筑形制特點,同時還將打造6處景觀節點和1處居民會客廳。

  一院一策保護老街文化

  前門大街南半段路西有一條東西走向的胡同,東起鋪陳市胡同,西至留學路,叫鷂兒胡同。別看胡同不過四百來米長,人文歷史卻很豐富。胡同內曾建有平介、浮山等多所會館,還有清代都察院中丞正指揮衙門,民國時期建有市警察局偵緝總隊。

  前些年的鷂兒胡同,“開牆打洞”和違建密集,堆物堆料隨處可見,最嚴重的時候,原本5米寬的胡同被擠佔得最寬處還不到兩米。2017年至2019年,全市啟動背街小巷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鷂兒胡同也在其中。封堵“開牆打洞”,清除違建,移走雜物、僵尸車……胡同恢復了昔日的寬敞、平靜,但胡同牆體的修整卻留下了遺憾。

  天橋街道綜合辦公室副主任馬榕告訴記者,隨著今年新一輪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行動的開始,鷂兒胡同的建筑物外立面也將進行精細化修繕,相關部門聘請了專門的規劃師、設計師,採取“一院一策”的方式,突出歷史街區文化保護,最大限度還原老天橋各類民居的樣貌。

  恢復傳統形制留住城市記憶

  走進鷂兒胡同,記者看到,北側不少院落的外圍已經加裝上了腳手架和綠網布,施工的師傅們正裡裡外外忙活著。

  “我們拆除了抹灰的牆面之后發現,淌白、干擺、絲縫……無論是比較普通的還是比較講究的形制,這條胡同裡都有。”設計師楊春雨說。“像勾白縫的這種,叫‘淌白’,算比較常見的一種工藝﹔磚縫是黑灰色這種,叫‘絲縫’,工藝復雜一些﹔看不出磚縫的這種,砌法最精細,叫‘干擺’。”

  此外,胡同東口的兩處建筑也別具特色。其中一間屋頂使用的是“合瓦”工藝,把瓦片有弧形凹陷的一面向下扣著放,一片壓一片﹔另一間則用的是“仰瓦灰梗”的方式,把瓦片的弧形凹陷沖上放,瓦片之間沒有重疊。“使用仰瓦灰梗的這間在上世紀50年代左右翻修過,但那時經濟條件有限,仰瓦的方式比較省瓦。”馬榕告訴記者,這樣的特點也將予以保留,未來在鷂兒胡同可以看到從明清到近現代各時期的建筑形制特點,留住城市記憶。

  雨污分流改善生活環境

  記者了解到,新一輪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區別於以往改造的一個特點就是結合居民訴求,重點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條件。

  以改造下水管線為例,馬榕告訴記者,改造前,居民院內的下水管道有不少還是清代的老“官溝”,其實就是用條石砌出的一條排水道,每到下雨天,院內積水讓居民苦不堪言。改造后,院內將實現雨水、污水分開排放,並且一律使用直徑30厘米的排水管線,排水更加順暢,使用年限也更長。

  鷂兒胡同5號院,是最先完成雨污分流改造的院落,院內的地面已經鋪上了方形磚塊。“我們選擇的地磚都是透水磚,這樣雨水下滲的速度會比柏油路面或洋灰地快很多,而且在雨水井的位置,我們適當把地面做低了一些,這樣有一個小的坡度,水流得更快。”馬榕說,今夏汛期北京下了幾場大雨,這裡都沒有積水的跡象。

  居民會客廳再現南城煙火氣

  “我還有個要求,將來修桌椅板凳的時候,能不能在外邊再給我裝一個扶手?”說這話的周大爺在鷂兒胡同住了幾十年,因為腿腳不好,走不遠,平時又喜歡和老街坊在胡同裡喝喝茶,聊聊天。這次改造,天橋街道特意計劃在周大爺門前修一處居民會客廳。

  記者了解到,天橋街道還計劃在胡同內打造6處景觀節點。值得一提的是,景觀節點栽種的綠植將全部選擇早年間胡同內常見的植物,如茉莉、月季、石榴、葫蘆、貓耳朵豆角等,再現老北京南城生活的煙火氣。  本報記者 王天淇

(責編:尹星雲、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