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設計”服貿會上綻放風採

2020年09月07日08:14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中國設計”服貿會上綻放風採

30個室外臨時場館形成一道“彩虹”、“山形”迎賓門一道一景、“服貿環”傳遞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風雨連廊”彰顯著人文關懷……走進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會場,首先就被臨時場館的設計所吸引,每一處風景都體現著“中國設計”的別具匠心。

今年,服貿會首次呈現“綜合+專題”,“線上+線下”,“室內+室外”的新特點和新理念,也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在線下舉辦的第一場重大國際經貿活動。為了凸顯服貿會“全球服務,互惠共享”的主題,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建院”)組成聯合體,負責服貿會的規劃設計工作,用“中國設計服務”,助力服貿會成功舉辦。

“伴隨著中國的發展,北京建院承擔並完成了北京及全國各地許多重要的設計項目,貢獻了不同時期的設計經典。但是如此大規模的室外臨時場館設計,對北京建院來說,也是首次。”北京建院黨委書記、董事長,服貿會設計項目領導小組組長徐全勝說,這對於建筑設計來說是挑戰,也是一次在國際展會平台上展現“中國設計服務”的機遇。

20天攻堅 7.1萬平方米臨時場館設計

按照服貿會總體方案要求,展覽展示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其中室外臨時場館面積約7.1萬平方米。自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以來,北京建院搭建如此大規模的室外臨時場館尚屬首次。6月上旬,距離服貿會正式開幕不足三個月,北京建院接到緊急設計任務。“當時時間非常緊張。”徐全勝說,“這是展示中國形象的國際化展會,北京建院在設計領域一直也有自己的品牌堅持,無論從哪個角度講,再短的時間,設計標准和質量不能丟。”

在不足三個月時間裡,要完成規劃、臨時場館及景觀設施設計、搭建現場技術協調以及調試測試、演習技術保障等多項工作,保速、保質,更要出彩,困難和挑戰一個接一個。據北京建院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服貿會設計項目領導小組副組長張宇介紹,為了能順利完成這次設計任務,北京建院迅速組建30多人的設計團隊與聯合設計團隊一起組成設計專班趕赴市政府大樓,日夜奮戰、攻堅克難。

從團隊組建到設計成果出爐,僅用了20多天。在這20天裡,設計團隊的成員在吃飯的時候都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設計服貿會臨時場館,才能體現國際、互惠、共享的大主題,才能在滿足展會功能需求的同時又保証安全可靠性。

設計的難度不僅體現在統一協調的總體理念上,還有就是臨時場館和景觀構筑的落地實施上。組委會對設計團隊提出的要求是“臨時場館的所有設計搭建絕對不能損壞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的既有景觀和設施”。如何讓約7.1萬平方米的臨時場館用后卻不留下一絲痕跡?“尋找設計綜合解決方案,所有建筑及設施均採用結構配重設計是一方面,但是從設計圖紙到落地搭建,現場依然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為了達到既定的設計效果,我們的設計師每天要巡場2至3次,步行5公裡以上。”北京建院臨時場館設計項目經理和靜說。

6月11日,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發生聚集性疫情,這一突發情況又為設計團隊帶來了一道難關。面對疫情,設計團隊在做好多層防護、把控防疫標准的前提下,依舊全身心投入工作,在規定時間內圓滿完成設計任務。

7月1日,臨時場館搭建正式進場施工,設計師們也就來到了現場“當工人”。“這條線不能這麼走,圖紙不是這麼畫的”,“這個障礙物怎麼還沒挪走”……在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的施工現場,如此細化指導的是北京建院的駐場設計師們。“這次臨時場館搭建,就是設計師現場與搭建施工團隊合作,確保每一處設計都能在現場落地”。

據北京建院臨時場館設計總負責人杜佩韋介紹,從開始施工到搭建完成,服貿會的室外臨時場館僅用時45天,而高效的原因就是採用了裝配式技術。無論是5道迎賓門,還是30個室外臨時場館,全都採用了裝配式的主體結構。以南區第一道迎賓門來說,所有鋼結構在工廠分段加工好后,運送到現場拼裝成11個單元板塊,再將11個單元板塊拼成一道完整的迎賓門,拼裝全程沒有焊接,全部採用螺栓連接。結構設計方案經過多輪研討並經過專家論証,迎賓門在結構穩固性方面十分可靠,可以實現抗風、抗側移、抗傾覆。

據悉,為保護景觀大道,場館建設全程不釘一顆釘子,不破壞一處地面。30個臨時場館底部和地面有連接的地方,都鋪上了一層阻燃地毯﹔5道迎賓門的鋼結構則是搭建在底部鋼基座上,鋼基座下面鋪上了兩層阻燃橡膠墊和一層25毫米厚的鋼板。辦法總是比困難多,中國設計和中國建筑最大的優勢就是敢於不斷接受挑戰,創造經典。

“服貿環”彰顯國際展會風范

走進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30個臨時場館錯落有致地嵌入其中,5道“山形”迎賓門和900米長的風雨連廊,將景觀大道兩側的場館有機地連成一體,搭配整體的形象景觀及色彩設計,呈現出統一協調的展示形象。

在景觀大道中區主出入口位置,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服貿環”。“服貿環”由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北京建院首席總建筑師邵韋平及團隊傾力完成。創作靈感源自服貿會“全球服務,互惠共享”主題,以“圓環”象征同心聚合,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圓環”還與象征動感與力量的線條元素相聚合,代表中國向世界開放、世界相約在中國的活力形象。“這是我們為此次服貿會專門設計打造的標志性景觀,用以突出國際展會形象,烘托展會的整體氛圍。”邵韋平表示。

“色彩”也是服貿會臨時場館的亮點之一。室外場館西臨“水立方”、東依“鳥巢”,北接森林公園,為服貿會樹立較好的國際形象和較強的公眾吸引力。從另一個角度看,在這種環境烘托下,怎樣能夠凸顯國際級展會的形象,又不與環境沖突,這是設計團隊需要權衡的問題。

據聯合設計團隊清華美術學院劉東雷老師介紹,由於臨近的“鳥巢”、“水立方”等建筑色彩為偏灰色系,這為服貿會室外場館的創作提供了色彩上的便利,即可以通過色彩語言強調服貿會場館的整體形象。往屆服貿會的主題色是橙黃色,本屆服貿會場館依然以橙黃為基礎色彩。場館體量更大,單一色彩會顯得單調。為此,設計團隊為本屆服貿會設計了全色漸變體系,其中以紅黃暖色作為主色系,代表積極開放的服貿會主題意向﹔以藍綠色為輔色系,代表科技推動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

參照全色漸變體系,本屆服貿會8個室外專題展區沿景觀大道布展,自南向北分別安排文化服務、冬季運動、金融服務、體育服務、服務機器人、旅游服務、教育服務、5G通信服務8個專題展。各專題展區也設計出自己的主題色,比如文化服務是橙色、冬季運動是藍色、金融服務是黃色。室外場館的篷房立面和頂面敷以色彩紛呈的裝飾布,在景觀大道上形成“碧雲飛處彩虹垂”的美景,實現了服貿會場館與周邊景觀的對比與對話。

人文關懷  讓設計充滿“溫度”

“以人為本”貫穿臨時場館設計的始終。北京建院副總經理,臨時場館設計領導小組副組長鄭琪介紹說,北京建院的理念是“建筑服務社會”,所有的設計都應該是有溫度的。

5道“迎賓門”詮釋著東方古國熱情好客之道,將景觀大道兩側的場館連成一體。同時,設計團隊在展館面向景觀大道一側設計了風雨連廊,將分散的臨時場館有機整合起來。據聯合設計團隊牽頭方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副總經理成硯介紹,迎賓門採用“山形”輪廓線,與北部森林公園的奧海、仰山遙相呼應。天氣晴好的時候,透過一道道迎賓門,仰山的天際線以“框景”的手法被邀入視線,尊重自然、生態友好,營造了此次服貿會最有特色的景觀。迎賓門、連廊,將景觀大道圍合為若干個“院落”,讓觀眾體驗到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空間序列。“風雨連廊設計的初衷也是考慮到天氣,為觀眾遮陽避雨。風雨連廊總長度達到900米,連廊內安排座椅,還可供觀眾休息使用。”鄭琪介紹說。

在服務設施的設計中,也充分考慮了人文關懷。室外展館嚴格遵守防疫通風要求,並在入口處安排防疫檢查和清潔物資﹔在安檢口附近設置噴霧裝置,既可降溫,又能起到降塵和清新空氣的作用﹔按照高水平國際活動的標准,實現無障礙設施“無死角”﹔考慮到室外場館范圍較大,分設三個電瓶車線路,為行動不便的觀眾提供服務﹔按照觀眾容量,在南、中、北三個區布置醫療急救、商亭、衛生間,結合奧林匹克公園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樹陣間布置水吧、在龍形水系湖邊布置快餐區,這也將成為本屆服貿會極為亮眼的去處。

“光立方”增添展會科技感

為體現此次服貿會“科技辦會”的理念,設計團隊在觀眾服務區搭建了“光立方”,借助光伏發電玻璃儲能,作為手機充電站。“如何體現科技辦會,設計團隊經過多輪討論及反復設計。”北京建院服貿會項目光立方設計負責人李乃昕介紹說,“最終我們打造了集建筑設計、科技能源、綠色建造、公共服務、展示照明等多領域跨界合作的服務產品——光立方。”

“光立方”通過利用發電玻璃新材料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為公共照明、手機充電、燈箱展示等提供綠色清潔新能源。兩個“光立方”均為5米(長)×5米(寬)×5米(高)的立方體,位於展會南區鳥巢前。採用裝配式的設計思路,結合建筑材料的模數要求,將頂部及四周採光好的區域設置一共160塊太陽能發電玻璃,平均日發電量18度,減少碳排放15Kg,節省標准煤5.5Kg,相當於每日種植1棵樹。其下部採用鏡面不鏽鋼板,將周圍展會景色及鳥巢盡收其中,四面異形曲線的門洞增添了生趣,吸引人們進入﹔內部中央的充電柱及小桌板的設計考慮了人們倚靠休息的需求,並可利用太陽能發電玻璃,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為公眾提供手機充電服務,體現科技、綠色、人文關懷﹔內部裝飾主題南側為橙色朝陽、北側為藍色星空,分別代表“服貿會”的兩大主題色,結合燈箱照明及展示內容,成為兩個可愛的迷你展台。

據介紹,“光立方”的實現是以建筑師為主導,協調幕牆公司、太陽能發電玻璃廠家、內裝展示設計及實施等多方細化設計及整體搭建工作,同時還包括展會期間的運維以及展后的快速拆除、運輸與異地重建的實施及指導工作。“展會結束后,依舊不會對既有環境造成任何影響。”李乃昕表示。

用探索填補

國內大規模臨時場館設計空白

對於北京建院而言,服貿會臨時場館的設計工作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如何在滿足展會功能需求的同時,保護好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的現狀景觀和設施,在沒有任何成熟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設計團隊通過深厚的技術底蘊和迎難而上的奮斗精神,經過嚴謹的技術設計和前后5次專家論証會,對結構安全、消防安全及場地保護進行了充分的研討和論証,總結出了一套技術安全可靠、流程合理可行的設計方案,填補了國內此類設計的空白。

這是一次特殊的設計實踐,創作時間短、建造時間短、建筑生命周期也極短,北京建院始終堅持政治站位和國企的社會責任,這次短暫的“綻放”,將向世界展現“中國設計服務”的雄厚實力。文/魏昕悅

(責編:董兆瑞、高星)